时间: 2012-11-29  李进     8792

贵州2011年旅游业发展情况及2012年预测

贵州2011年旅游业发展情况及2012年预测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肖进源

一、贵州2011年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成效

1.旅游业综合效益迈上新台阶。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增长31.8%。与其他省(区、市)相比,我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在全国排序分别为第十五位(比2010年提升1位)、第十九位(与2010年持平);增幅在全国排序分别为第七位、第五位,在西部12省(区、市)分别为第四位、第三位。旅游业在拉动消费、完善设施、优化结构、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据测算,2011年旅游业增加值可达41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7.1%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达15.5%;旅游直接就业和带动就业人数达105万人,同比增长7.7%

2.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和建设实现新突破。2011年,全省50个重点旅游招商项目中,成功招商13个,签约资金288.12亿元。多彩贵州城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十大旅游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据统计,全年已开工或签约旅游业建设项目269个,总投资1124.72亿元,其中到位资金381.8亿元(引资363.13亿元,融资18.67亿元)。各地财政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达121.56亿元。旅游产品多元,乡村旅游异军突起,红色旅游稳中推进,生态旅游优势凸显,温泉旅游脱颖而出,会展旅游亮点纷呈,一批国家A级景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建设力度加快,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会展商务、康体养生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加速形成,贵州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持续提升。

3.旅游接待设施达到新水平。2011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23千米,铁路营运里程达2066千米,铁路运输旅客3259.8万人次,增运509.7万人次;新增通航城市8个,加密航线34条,贵阳机场及支线机场共完成旅客运输746万人次。新增星级饭店40家达到340家,拥有房间26120间、床位46204张,新增旅行社18家达到270家,新增A级景区15个达到79个,旅游车辆突破1000辆。

4.旅游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通过举办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活动,已培育1600多户企业、个体户约150万人从事旅游商品生产销售,2011年旅游售物收入约280亿元。第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三赛一展”等节会活动成功举办,“走出去”、“请进来”旅游宣传营销推介等活动持续开展,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浪网等主流媒体及新兴媒体密切合作,强力推进“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旅游品牌的创建,有效的促进了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5.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召开为契机,开展了“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和“十佳文明”创建评选活动,对旅游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实行旅游企业准入、退出制度,对旅游星级饭店质量进行检查复核,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趋于多样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旅游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11年全省旅游综合满意度达到82.2,比上年提高了0.3

6.国际交流合作继续推进。借助一系列国际博览会、展览会和“多彩贵州风”展演活动,积极开展与欧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加强了与港澳台地区的旅游交流合作,新增直飞台湾等地航线。2011年人不息 实现入境旅游人数达58.51万人次,同比增长17.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可进入性差。许多景区交通建设落后于旅游景点建设,尤其是干线至景区、景区内部、景点之间交通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景点内部游览设施落后,餐饮、住宿设施数量少、档次低、配套性差。卫生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2.整体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我省在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方面举步维艰,难有大规模的投资。同时,由于政府公益性和导向性旅游专项资金投入偏低,相关资金整合兼顾不够,社会资金特别是有实力的大业主介入旅游业不足。

3.旅游产业素质低。旅游产品不新、新品不精、精品不强、容量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供给落后于旅游需求的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4.旅游目的地距离主要客源地远,市场开发难度大。一是贵州与云南、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周边接壤的省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比较滞后,且旅游产品存在一定的同质性,竞争压力大。二是旅游资源点多面广、路途遥远,旅游成本比较高。三是企业弱小,市场招揽能力不足。

二、2012年贵州旅游业发展预测及对策建议

2012年,接待旅游者人数达2.12亿人次,同比增长25%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1800亿元,增长26%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分别为7.5%17%左右,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08万人。

为实现上述目标,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旅游环境

加快交通通道建设,提高旅游的便捷性、通达性。加强城镇和旅游集散中心的休闲购物场所、旅游餐饮网点、旅游厕所等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保健养生、度假旅游于一体的城镇综合体,发挥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信息、游客咨询等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备先进、具有专业化管理水平的高档次星级酒店。发展经济型、商务型酒店和乡村旅馆、农家客栈等,构建能够适应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酒店接待体系。

(二)加强旅游产品建设,打造旅游精品体系

围绕打造旅游综合体,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目标,做好项目规划等前期工作,推动全省50个重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打造黔中旅游区。加快将黄果树新城、施秉、江口、石阡、茅台等一批城市(镇)建设成为各具特色、功能配套的旅游目的地。加快黄果树、荔波、梵净山、西江、肇兴、赤水、镇远、百里杜鹃等重点景区建设,培育“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建设高速通道沿线旅游产业带。加快培育梵净山、赤水、万峰湖等新的旅游增长极。拓展乡村旅游覆盖面,开展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抓好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完善以遵义会议会址为重点的经典景区建设。

(三)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在低、中、高端不同层次的媒体和全国大城市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醒目地段投放宣传形象广告。选准客源市场重点促销,重点抓好周边客源市场和珠三角、渤海湾、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市场。继续办好贵阳避暑季、黔东南原生态文化旅游节、黄果树瀑布节等大型节会活动,吸引境内外游客。按照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赢、优势叠加的原则,邀请境内外客源市场主流媒体、主要旅行商来黔考察。

(四)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素质,培育市场主体

调整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培育有规模、有实力、有效益、有品牌、有形象的龙头企业,推进旅游产业规模化和网络化经营。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品牌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支持中小型旅行社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引导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和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消费者需求。加强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形成以旅游日用品、传统工艺品和地方土特产品为主体的旅游商品体系。

(五)强化区域合作

加强我省与周边、省内各市州县间的旅游合作,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清理各种形式的关卡壁垒,推进跨区域的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交通贯通、旅游客源互流、旅游产业同兴。全面签订、实施与滇、川、渝、湘、桂旅游经济合作协议,加强跨省旅游经济合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的联合开发,强化旅游品牌的联合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共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

(六)实施人才强旅战略

构建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经费投入,加快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抓好旅游行业管理人员、企业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旅游就业、创业培训。用好国家关于西部地区吸引、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建立选拔任用人才的激励机制,建设旅游人才市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扶持旅游人才网站建设,实现与全国信息的联网互通。

 

联系我们:13439028853

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日,9:00~18:00

Copyright@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550081

主      办: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  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海办事处  贵州省博士协会

协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5栋12楼

京ICP备2021017892号-1

Powered by 京黔互连 ©2008-2024  jqli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