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6-09-09  李进     5383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记九三学社社员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艾晓杰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 吴赛阳    
一、用知识改变命运

 

    艾晓杰1962年出生在贵州省丹寨县——一个大山深处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县。他的祖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亘古不变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无奈地叹息着“农村苦、农民穷、农业落后”。幼年的他想,世人不变的劳作方式能不能改变一下呢?他幻想着有一天,在广袤的土地上能遍布成群的牛羊,金黄的稻谷和丰硕的果实。

为了把美好的理想和希冀变成现实,他从小刻苦读书,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1984年由西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后,他听从家乡的召唤到了贵州农学院任教;4年后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又返回贵州农学院任教两年;1996年从南京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成为我国第一位动物生理学博士后。直至1998年他博士后出站,经人才引进到了上海方才安顿下来。如果没有对知识的热爱和改变命运的渴求,他不会走南闯北,放弃已有的舒适安稳生活,多次北上东进。学问是他永恒的精神追求,更是他的习惯。求知于中国三所著名重点农业大学和任教于多所高校的丰富经历,使他获得了专业的最高学位和宝贵的科研教学经验。大跨度的求学和工作足迹让他在增长学识的同时兼收各异、包容并蓄。他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动物科学系副教授,还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理事、上海动物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决策参考》编委。

 

    “知识改变个人的命运,教育和科技振兴国家的未来”,艾晓杰说这关乎当今和长远。对他而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让自己踏实宽心的本分,是他整个人生投入的事业,为此他特意进修教育学、心理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勤勉不懈,教学连年超工作量。学生们都知道,实验楼是下班后容易找到他的地方;收到他解答问题的电子邮件,也常常显示为子夜时分。多年来,他晚上回家常常都是由实验楼关门师傅提醒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求知和进步,即使牺牲了休息时间,我也无怨无悔”,他说。他在用自身的行动,努力实践和诠释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格。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为备课和科学研究,他几乎倾注所有的业余时间。在教学一线他勇挑重担,仅2005年就承担了主讲2门博士课程、5门硕士课程和3门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年来,培养了3名硕士生,指导了34名本科生,此外还指导了西部高校进修教师。他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和负责的班主任,在最近公布的学生网上匿名评教中获得了95.24的高分(2005年为94.30分)。他已在国际上交流发表论文14篇、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编写教材和专著6部,现为多种中文核心期刊和专业报纸的特约撰稿人。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曾获2001年大江园丁奖、2002年校春兰三等奖和2004年校工作考核优秀奖,2005年被评为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行动计划优秀导师。

 

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在漫长的求学之路中,金善宝、洪绂曾等人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敬仰前辈的学识和人品,1992年加入九三学社后就积极热心社务工作,2005年被评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优秀社员,近两年还多次荣获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支边扶贫奖、宣传通讯奖。

   

    因为专业关系,艾晓杰对我国防治禽流感工作异常关注。2004年2月5日,他与其他3位博士向国务院提出禽流感防治的措施建议,认为禽流感防治除扑杀、焚烧、深埋等措施外,还应从长远考虑,他们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全国禽类疫苗市场的规范和监控;严格杜绝陆禽、水禽和猪牛羊混养、人禽混居;严格对鸡粪便以及相关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集中屠宰陆禽、水禽,减少污染与流感病毒传播;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攻关组;强化兽医主管部门技术服务与监管功能。这些对策建议在内参刊出后,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次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秘书长华建敏分别做出批示。全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迅速做出反应,对禽流感防控工作进行了部署,规范了疫苗的生产和监督管理,并决定安排专项经费1亿元用于科研攻关,要求严密防范禽流感向人的传播。新华社为此作了专题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专程来到七宝校区,勉励他们继续为国家分忧解难,做政府决策的智力支撑。艾晓杰说,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影响政府决策非常高兴。在禽流感肆虐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为群众宣讲科学合理防治禽流感知识,消除人们的恐惧紧张心理。

 

    此外,他还十分热心投入科普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经常到中学、基层单位做科普讲座,参加广播电台的科普节目编播,编写了“2049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行动计划”(中学阶段)和“做中学”(小学阶段)的系列教材。

 

三、用知识造福农村

 

    农业是国民经济命脉,农业发展是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摆脱农村落后面貌,就是要利用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带动农民迅速致富。当艾晓杰的科研成果获奖时,他的最大愿望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自己的所学专长造福农村、回馈社会。贵州是艾晓杰生长和多年工作过的地方,尽管求学和工作在外,但他时刻牵记着贵州的山山水水,多少次梦回故里。2003年10月,他参加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的赴贵州省黔南地区科教扶贫团,回到阔别10年的故土。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土地上父老乡亲的浓厚眷恋,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报效之心。结合考察都匀、荔波、独山等地的畜牧养殖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情况,他为黔南州政府和都匀市政府做了两场“现代农业与畜牧业”报告,从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出发,阐述科技特别是生物和信息技术在现代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及规模化发展的模式。他对黔南地区自然状况的分析和对提高农牧业效益的思考,引起了专家共鸣。470多名县乡干部忙着整理笔记,都说要把他讲的内容尽快传播下去。他熟知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他的报告“如雨后甘露,是农村最期盼的”,同行的科教扶贫团成员说,“第一场报告会的礼堂挤满了人,第二场报告会的礼堂简直是水泄不通”。他到黔南的消息很快就一传十、十传百,家乡的同学、当年的同事和学生都大老远赶来和他会面,浓浓的乡音更使他们彼此之间语言无拘束、交流无障碍,尽兴地畅谈农村的发展之路。虽然离自己的老家相距只有50公里,但他没有时间去看一看。

 

    艾晓杰迫切地期望教会农民改变过去的劳作方式,走科技兴农、农牧并举之路。临别时他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他“要把自己知道的全都给他们”,现在他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帮助安排当地教师来沪进修、邮寄良种、提出建议和传递信息。2004年4月,他还参加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赴四川广元地区的调研和帮扶工作。2005年7月参加上海市党外专家赴滇志愿服务团,深入红河州的泸西、弥勒、开远、屏边、蒙自和建水等6个县市的学校、农村、果园和林区考察扶贫。近年来,他还多次到浙江的宁波、慈溪、桐庐、桐乡和嘉善,江苏的淮安、淮阴等地,进行畜牧业有关项目的帮扶和指导。

 

四、“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是和谐农村的建设”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艾晓杰激动地说,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是农村的重要产业,农村是农民和农业的载体”,2006年中央1号文件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亿万农民的共同心声。他扳着手指急切地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扩大,现仍然达到3.24:1。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九成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教育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义务教育得不到根本保障,长期对农村发展重视不够。不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心理容易失衡,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础就会有隐患。虽然农村税费改革等政策给农民增加了一定收入,但从整体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要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用科技来武装农民,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重视教育,让下一代用知识摆脱贫困”,说到动情处,他摘下眼镜拭目。

 

    艾晓杰的情真意切不禁使人联想到大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他身上我们有理由为新农村的建设感到欢欣。
联系我们:13439028853

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日,9:00~18:00

Copyright@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550081

主      办: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  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海办事处  贵州省博士协会

协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5栋12楼

京ICP备2021017892号-1

Powered by 京黔互连 ©2008-2024  jqli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