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7-05-08  李进     5249

杨骏等:“欠发达、欠开发”:贵州历史性跨越的机遇蕴藏

      2005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殷切寄语:“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工作过,他了解和熟悉贵州,长期关注贵州的发展。他饱含深情的话语,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是建立在严谨考察、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贵州的发展需要和现实可能,做出的促进富民兴黔伟大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性安排。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锦涛总书记的寄望与嘱托?这是3900万贵州人民必须做答的考题。



  贵州的发展是建立在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的。要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对贵州省情有更加准确而科学的认识。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同志到贵州工作以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贵州基本省情是“欠发达、欠开发”的重要判断。这一判断在贵州各级干部、各族人民群众中形成了广泛共识。表明我们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加快推进富民兴黔伟大事业、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欠”的判断准确描述了贵州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贵州未来发展无法回避的起跳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艰苦奋斗,我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总体实力、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总体上看,我省欠发达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2005年,贵州全省生产总值1942亿元,仅占全国的1%;人均生产总值4957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4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7%,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每100人的文化程度,小学程度以下占34.1%,而贵州这一比例是52.8%。



  作为全国唯一人均生产总值没有达到800美元的省份,“两欠”对贵州省情的概括可谓一针见血。当我们为近些年某些方面的发展成绩稍感欣慰的时候,“两欠”的总体判断,要求我们必须快马加鞭,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更不能沾沾自喜。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省情,有其特殊的成因。



  首先,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着贵州的发展。贵州是名副其实的“山国”,在17.6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92.5%。“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交通长期不便,社会要素发育不足,开发难度大,开放程度低。



  其次是历史的原因。虽然贵州在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就已建省,但当时的统治者只是将此地作为屯兵防变之用。到了清朝,贵州则是18个省中最穷的一个。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的今天,贵州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再次是经济结构的原因。由于贵州自然资源丰富,在计划体制下被作为原材料基地加以建设,这种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使贵州在整个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造成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活力不足的问题。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客观载体。“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是贵州发展无法回避的起跳点。



  辩证地看,“两欠”的判断清晰地折射出贵州巨大的后发优势和开发潜力,寓示了贵州的美好前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有学者指出:贵州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贵州“穷而不白”。贵州经济社会的“欠发达”状态是同丰富资源的“欠开发”状态密切关联的。贵州能源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可开发水能资源量达1683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煤炭储量居全国第5位,超过江南12省区总量之和,素以“江南煤海”著称;埋藏深度小于2000米的煤层气资源占全国总量的22%。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炭外,贵州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矿产有27种。重晶石、铝土矿、磷矿、锰矿、锑矿甚至金矿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贵州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好。全省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被誉为“生物资源聚宝盆”。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国际上最有价值的地理地质二叠纪、三叠纪科学研究和观赏基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保留完好,神秘雄奇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再加上冬天是大温室、夏天是大空调的宜人气候,堪称令人神往的“全国人民的避暑胜地、中华民族的大花园、国内外游客的度假村”。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把贵州称赞为“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有苗、布依、侗、水、仡佬、彝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是以夜郎为代表的山地文化的诞生地,还是一个民族流动的大走廊,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形成奇异的“文化千岛”,堪称民族文化的宏大博物馆。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衣族八音座唱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享誉海内外。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贵州“三不沿”区位劣势正在变成“西部大通道”的优势;富集的资源既可支撑本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还能支援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历史形成的相对封闭,固然导致了贵州与其他区域经济文化交往的低频度和低效度,但却留下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开发较晚的地区,我们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便于借鉴吸收先进的发展模式,发挥后发优势。



  省情是动态的,是随着自身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由于外在环境的改变,彼一时的“短”,会成为此一时的“长”。



  “两欠”并不可怕,更不能自卑,从国内外后来居上的成功案例中,贵州可以得到有益的借鉴



  46年前,周恩来面对贵州的青山绿水,曾作出科学预言:“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



  后来居上,这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贵州人的梦想。



  后来居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从较大的历史尺度来看,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何尝不是从欠发达、欠开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就是在欠发达、欠开发背景下,奋发努力、后来居上的最生动一例。



  爱尔兰的例子同样很有说服力。1922年独立后,爱尔兰长期没有摆脱以农牧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的束缚,被称为“欧洲农村”,是欧盟重点扶持的4个“欠发达国家”之一。自1960年开始,爱尔兰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改变经济结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已成为欧盟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人均收入超过英国。由“欧洲农村”一跃成为“欧洲虎”。



  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的成功路径中,我们能够找到更有意义的借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的发展也是阶段性的。



  第一次大发展,广东全省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85亿元,增至1991年的1893亿元。这个时候,针对中国的发展之路,出现了剧烈争论,广东经济一度露出了回落迹象。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春风,掀起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高潮。广东乘势而上,在1992~1996年间取得了第二次大发展,全省生产总值从1893亿元跃至6519亿元。2001年,广东成为我国第一个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的省份。



  不难发现,2005年贵州1942亿的经济总量,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广东相若。并非巧合的是,胡锦涛总书记正是此时对贵州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要求。



  当然,“贵州不是广州”,但广东排除困难和干扰、借势跃升的成功实践,怎能不给我们以触动?



  可以这样理解:1942亿的经济总量,意味着我们已经迈进了快速发展的门槛,正蓄势待发。



  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开发贵州的潜在优势,就一定能找到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立足点。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对我省的高度关心和支持,是改变贵州“两欠”状况的根本保证



  改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状况,是新时期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战略选择。这一选择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扶贫开发、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客观需求。



  贵州的发展正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和关心。



  这种关注和关心首先来自党中央,来自胡锦涛总书记。



  胡锦涛总书记一直十分关注贵州的建设和发展,对贵州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理清发展思路,实施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都作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指示。1996年5月,他到贵州考察,对打好农业基础、搞好扶贫开发、加强交通建设、发展特色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作了重要指示。2004年3月1日,胡锦涛同志专门听取了贵州工作情况汇报,对贵州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作了十分重要的指示,特别要求贵州“要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为贵州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可以说,贵州的每一点变化和发展都凝聚着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心血,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都离不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的大力帮助和全力支持。



  当前,贵州正面临着建省600年来从未有过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们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贵州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为贵州改变欠发达、欠开发的面貌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只要我们按照锦涛同志指出的“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区,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的讲话精神,始终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根本主题,就一定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是改变贵州“两欠”状况的坚实基础



  2005年,贵州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是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生产总值由世纪初年不足1000亿,增加到2005年的1942亿元;贫困人口减至270万左右,比10年前少了将近800万;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



  回首“十五”,可以看到贵州干部群众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坚定信心和坚实步伐。



  这五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省生产总值年均两位数增长,财政总收入翻了一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竞争力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跨上了新的台阶。



  这五年,贵州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峡谷高原矗立起一座座水电站、火电厂,贵州成为南方重要能源基地的梦想正变为现实;荒山荒坡披上绿色盛装,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初步形成;一幢幢崭新校舍成为山乡村寨的亮丽风景,“两基”攻坚的战略目标加快实现。



  这五年,贵州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累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3万公里以上;新建四条铁路和四个支线机场,建成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贵州段,水、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



  这是贵州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农村扶贫攻坚步伐加快,一户户农民走上了脱贫奔富的康庄大道。城乡居民的钱包鼓起来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这是贵州人精神焕发的五年。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干劲越来越足,热爱贵州、建设贵州、发展贵州的热情日益高涨,贵州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豪,这样意气风发。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的六个方面特点,更令人振奋:



  一是电力、煤炭、烟草、有色金属四大主导行业已经形成财政收入的支柱,增值税在我省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大约为三分之一左右。二是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同比增长84.09%,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02.61%。三是扶贫开发的任务完成较好。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2.01元,同比增长了10.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81元,实际同比增长7.1%。?五是重点项目建设总体上进展顺利。1至5月份,全省交通建设完成投资48.5亿元,同比增长了27.8%。六是财政收入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以前贵州省财政收入任务完成情况一般是上半年差一点,下半年好一点。而今年上半年完成任务双双过半,为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林树森认为:从这些年贵州经济发展的势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特点来看,贵州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不断增强。面向未来,我们已站在一个加快发展的新的起跑线上。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改变“两欠”省情的必然选择



  在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省委进一步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进一步明晰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各项重点工作的思路。始终坚持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主题,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力推进贵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在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上,石宗源同志指出:“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将始终面临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坚持能快则快,确保经济始终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只有保持较强的协调性,发展才能有良好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是可持续的。”



  2006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上海浦东干部学院综合报告厅响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被媒体誉为西部新农村建设有效载体的贵州“四在农家”,再一次获得热烈赞誉。根据中组部的安排,余庆县委书记杨兴友到浦东干部学院,为全国30个县的书记、县长介绍建设新农村的典型经验。发端于余庆的“四在农家”,促进了我省农村面貌的改变,正向全国蔓延。在不断深化省情认识的过程中,贵州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模式逐步转换。类似“四在农家”这样的创新和探索,在贵州高原越来越多地发芽吐蕊,层出不穷。



  作为全国第一个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城市,贵阳完成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和正式施行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地方性法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资源消耗和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贵阳市正渐入佳境。



  随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贵州正实现着文化崛起。



  过去,我省不是没有好的文艺节目,《依依山水情》、《好花红》等具有贵州特色的精品剧目在全国很有知名度,但是没有把剧目当成项目来进行市场运作。2005年底,省委宣传部引进全国知名的编剧人才,汇聚全省最优秀的文艺人才和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打造出《多彩贵州风》这台精品节目。从演出、营销到推广,各个环节均采用市场运作,至今已经商演220余场,票房收入超过850万元,并远赴全国17个城市开展巡回商演。在全方位宣传贵州的同时,也实现了贵州文化产业历史性的突破。



  《多彩贵州风》的成功,以及贵州文化旅游产业近来的快速增长,为进一步改变“两欠”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



  贵州对发达地区的总体追赶,固然尚需时日,但在某些领域率先改变落后状况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社会经济发展从来就是非均衡的。“两欠”难题的破解,在贵州正涌现出更多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



  贵州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战略地位逐步凸显,周边省区与贵州的经济互动日益增强,是改变贵州“两欠”状况的外在环境



  在人们记忆里,贵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区域经济架构中如此引人关注。



  2005年6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任团长,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任副团长的广东省党政代表团,到我省考察访问商洽合作事宜。



  2006年10月,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宗衡率领的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我省考察,洽谈经贸合作。



  2006年1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率领的庞大经贸考察团到我省考察访问。曾荫权认为,在泛珠三角9个省区中,贵州的资源优势比较明显。“贵州与香港的合作前景看好,前途光明。”



  黔渝合作、南贵昆经济带、西南七省区市经济协调会……



  一连串的经济合作与互访的后面,凸现出的是贵州在区域经济中日益重要的互补



  优势和战略地位,表明贵州在全国经济的一盘棋中越来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贵州是“西电东送”的重点省份。能源与矿产资源组合良好,铝工业、磷化工已初具规模,煤化工发展前景广阔,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的地位日益奠定和巩固。



  在旅游资源开发领域。贵州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在吸引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广东、香港等地的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方面富有魅力并蕴藏合作潜力。在民族药业和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领域。作为中国四大药材基地的贵州,有望建成南方重要的民族药业基地和泛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贵州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基地,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具备了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



  在现代物流领域。贵州是西南地区联结华南和华中、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是大西南南下出海的陆路交通枢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开放则兴,封闭则衰。贵州正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外界共谋发展,互补共赢,把资源优势真正变成经济优势。



  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强烈愿望,昂扬的志气和信心,苦干实干的精神,是改变贵州“两欠”状况的内在动力



  今年以来,兴义市下五屯办事处纳灰村的“农家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景象,正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亮点。下五屯街道党工委书记谢春把该村变化发展归结为一句话:“有信心就会有发展,有大信心就会有大发展!”



  六盘水是在“三线建设”中应运而生的城市。丰富的煤炭资源、独特的区位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六盘水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其经济发展速度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当地干部群众强烈意识到黄金开发时期已经到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六盘水敢为人先。”短短几年,六盘水在人们的印象中,已经从“煤都”变成了风光秀丽的“凉都”。



  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改变“两欠”状况的又一种重要资源。



  “贵州修路难啊!每天都要咬紧牙关地拼!”崇遵高速公路总监肖泽章感叹:“地形地质极为复杂,部分路段桥连隧、隧连桥、桥桥相连,高边坡、高挡墙、高路堤比比皆是。光一座两岔河大桥,300多米长,就加班加点干了3年!”这条被亚行专家组评为“世界级难度的公路”,北起重庆崇溪河,南到贵州遵义,是打通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路段,已于去年底全线贯通。



  “这些年余庆县先后获1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靠的是多年来全县干部群众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志气。”余庆县一位叫石茂彪的干部如是说。贵州的基础较差、底子很薄,发展的任务比其他省要艰巨繁重得多。只有加倍努力,奋起直追,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强调:贵州必须紧紧抓住“十一五”这个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百倍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改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状况,历史选择了我们这一代

  我们正在创造新的历史。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幸运。



  历史必将证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贵州人有这个志气,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能力。



  展望未来,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多彩、风光秀美的贵州,正在中国西部崛起。



  “欠发达、欠开发”,终将成为贵州干部群众奋然前行路程上扔在身后的记忆。(执笔:杨骏、谢念、顾海凇、谌贵璇)

联系我们:13439028853

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日,9:00~18:00

Copyright@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550081

主      办: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  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海办事处  贵州省博士协会

协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5栋12楼

京ICP备2021017892号-1

Powered by 京黔互连 ©2008-2024  jqli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