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8-05-08  李进     5162

贵州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研究

 




 


贵州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研究


                         肖进源  罗志琴  何芸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并以“真山真水、原汁原味、气候宜人、避暑胜地”的旅游品牌闻名全国。近20年来,贵州省部分旅游资源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但开发的深度不够,还没有充分的发掘与利用其蕴涵的深层次价值。挖掘和利用贵州旅游资源的深层次价值,开发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对加快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贵州整体旅游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省旅游资源概况及优势分析


(一)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目前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其中:世界自然遗产一处、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个5A级旅游区、40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水利风景区、6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地质公园、2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9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8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


——红色旅游资源


全省现有88个县市,其中有67个县市留下红军的足迹。遵义、娄山关、四渡赤水、乌江、息烽、黎平、瓮安、茅台镇等是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


——佛教文化资源


梵净山是与全国四大佛教名山齐名的佛教名山,其地位显赫。此外还有贵阳的黔灵山、长顺的白云山、惠水的九龙山、贵定的阳宝山等。


——植物资源


贵州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珍稀植物有70余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杉、珙桐、秃杉、桫椤4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贵州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和广西,居全国第五位。


——动物资源


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000种,其中鱼类190种,占全国总数的40%,两栖类60种,占29%,爬行类103种,占34%,鸟类435种,占39%,哺乳类136种,占32%,仅次于云南和福建,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共有野生动植物约8680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珍稀动物数量占全国动物总数的29%。


——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贵州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6个少数民族,贵州有49个,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其中全省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9.8%;布依族占97.3%;侗族占55.7%;仡佬族占98.2%;水族占93.2%。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贵州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二)旅游资源分布及特征


贵州旅游资源主要由名山、秀水、奇峰异洞等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文化遗址、古建筑、革命纪念地等名胜古迹构成。


1、自然风光


贵州地势起伏大,河流切割深,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分布广泛。这些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形成了本省以真山真水、原汁原味为主要特色的自然风光。


(1)境内山峦叠嶂,景色秀丽。东北部的梵净山雄浑苍莽,自古享有盛名。东南部的雷公山山高林密,群峰耸峙。西起施秉、东至镇远的潕阳河沿岸,山峦叠翠,雄奇险峻。此外还有斗蓬山、茂兰、大娄山、乌蒙山、万峰林等。在省会贵阳城郊也有不少名山。有古树参天,泉石奇特,湖山相衬的黔灵山;有形似螺旋而著称的螺丝山;有孤峰兀立,崖壁陡绝的东山;还有小巧玲珑,挺拔俊秀的花溪麟山等。


(2)瀑布景观遍及全省。除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关脚峡多级瀑布、淌水滩—高滩多级瀑布群、银链滩落水洞瀑布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此外还有瓮安穿洞瀑布、凯里平良飞瀑、麻江水落滩瀑布、从江龙王潭瀑布、织金回龙瀑布、德江高洞瀑布、安顺龙潭瀑布、清镇羊皮洞瀑布、黄平间歇泉瀑布等等,都饶有观赏的价值。至于规模稍小的瀑布,则不计其数。


温泉也遍及各地。除已开发利用的息烽温泉、剑河温泉和石阡温泉外,还有遵义枫香温泉、关岭乐安温泉、织金热水田温泉、思南罗湾索温泉、兴义车榔温泉、盘县乐民温泉、沿河高家温塘、开阳马岔河温泉、贵阳安井温泉、石阡地下热河等。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温泉达八十多处,其中有不少正在开发之中。


贵州的湖泊,天然的主要淡水湖有威宁草海、安龙冲海湖,还有近年形成的织金八步天然湖。人工湖泊和天然小湖泊不计其数,其中清镇红枫湖和百花湖、贵阳阿哈湖水库,以及乌江水库、洪家渡、兴义万峰湖、龙滩水库、三板溪水库等已辟为旅游区。


(3)岩溶洞穴处处可见,奇山异石比比皆是。最为著名的溶洞有织金打鸡洞、安顺的龙宫,它与天生洞、犀牛洞、者斗洞、观音洞、仙人洞、蘑菇洞、青鱼洞、龙旗洞、新寨洞、天泉洞等十多个各有特色的岩溶洞穴,此外还有九洞天、九龙洞等,构成了绮丽壮观的地下宫殿群。


(4)除了上述各地的山、水、洞等自然风光外,黔西、大方之间绵延百里的杜鹃林带也是省内一大自然景观。每当春夏之交,各种各样的杜鹃花竞相盛开,整个林带犹如花的海洋,极其壮观。


2、名胜古迹


(1)革命纪念地遍布全省。老一辈革命家故居有荔波县的邓恩铭烈士故居、安顺市西秀区的王若飞烈士故居、铜仁市的周逸群烈士故居等。红军长征途经贵州,留下了不少遗迹,最著名的是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的“遵义会议”会址,另有位于遵义的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住处和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遗址,“黎平会议”会址,“瓮安草塘会议”会址,湄潭天主教堂红军标语,榕江红七军“五一集会”旧址,印江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德江湘鄂西分局“枫香会议”会址,毕节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沿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盘县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等革命纪念地等。


(2)少数民族起义的遗址较多。重要的有:三都九阡水族起义遗址,黄平苗族张秀眉起义军全歼清军一万八千人的黄飘大捷遗址,天柱九龙山侗族反清起义遗址,瓮安玉华山咸同起义遗址,毕节猪拱箐苗族起义遗址,思南荆竹园咸同起义遗址等。


(3)远古文化遗迹多有发现。有旧石器时代遗址水城硝灰洞和黔西观音洞,旧时器时代中期遗址桐梓人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普定穿洞古文化和兴义猫猫洞古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平坝飞虎山洞穴和松桃虎口。它们表明贵州还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4)古墓葬及历史人物墓较多。战国时期的有赫章辅处古墓群;汉朝时期的有黔西甘棠墓,务川大坪墓,平坝汉墓群及母猪龙潭汉墓;西晋时期的有松桃云落屯悬棺葬;六朝时期的有安顺八番壁画墓;唐朝时期的有桐梓夜郎坝古墓;宋朝时期的有遵义理智村墓,桐梓周市石棺墓,赤水官渡宋墓群及崖刻,湄潭金桥墓,金沙后山古墓,德江煎茶溪古墓群;元朝时期的有遵义桃溪寺古墓、高坪古墓;明朝时期的有大方奢香墓,习水袁锦道墓及祠,遵义杨璨墓、杨烈墓、赵家坝墓、荔波水浦石板墓群,广顺交麻崖墓,安龙十八先生墓;清朝时期的有遵义郑珍墓、莫友芝墓、黎庶昌墓,黎平吴文彩墓、何腾蛟墓及读书楼遗址等。


(5)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有三国时期的普安烽火台;明代的贵阳甲秀楼、文昌阁、君子亭、阳明祠,福泉古城垣和葛镜桥,黄平飞云崖,修文蜈蚣桥、阳明洞、铁索桥,息烽玄天洞,安顺文庙石刻,遵义桃溪寺,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清代的有黄平岩门司城墙、重安江铁索桥,锦屏飞山庙,黎平地坪风雨桥、纪堂鼓楼、信地鼓楼,仁怀鹿鸣塔,毕节大屯土司庄园,贞丰马二元帅府,贵阳弘福寺等。


摩崖石刻除关岭红崖碑无法辨认外,多为明清时代所成。有大方千岁碑衢,水西大渡河石桥碑,广顺写字崖,金沙石场敖家坟石刻,施秉华严洞摩崖石刻,晴隆“欲飞”石刻,贵定仰望茶叶碑,赤水石鹅嘴摩崖造象、葫市崖造象、关岭花江崖壁画等。


    3、民族风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包括汉族在内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风俗和生活习惯。仅从民族节日来看,除了汉族的传统节日之外,还有代代相传的各民族的民间史诗、传说和神话等等,万花纷呈,都显示出民族文化、传统风俗和习惯的奇光异彩。同以上各种资源相比,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无形的旅游资源。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乡土风情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特色的民族建筑主要有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侗寨鼓楼、风雨桥,苗、侗寨吊脚楼,布依族石板房,典型民族村寨有贵州黔东南青曼、郎德、翁项、麻塘、施洞等地具有古朴传统的苗、侗等少数民族村寨,贵州安顺地区的布依石板房村寨等。


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有贵州少数民族的芦笙舞、木鼓舞、翻鼓舞、铜鼓舞和苗侗地区广为流传的飞歌、大歌、情歌、酒歌、侗戏,以及特有的牛腿琴、土琵琶、木叶、芒筒、笛箫、芦笙等民族伴奏乐器。


    4、旅游商品   


包括工艺美术品、名优土特产品及各种名菜小吃等。工艺美术品如 贵州的安顺蜡染、玉屏箫笛、大方漆器、布依地毯、贵州芦笙、苗族刺绣、挑花,名药材(贵州天麻、杜仲、黔党参)、名特产(贵州威宁火腿、独山盐酸菜、绥阳空心面、竹荪、香菇、木耳和毕节麻核桃等,木耳、银耳、冬笋等等)、名水果(贵州刺梨、猕猴桃、夏橙,等)、名菜小吃(如贵州肠旺面、恋爱豆腐果、花江狗肉、遵义羊肉粉等等)。


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多姿奇绝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族风情,使贵州旅游资源结构具有复杂多样性、景观的独特性、气候的宜人性、资源的丰富性、民族风情的多彩性、地域分布的广泛性、自然人文的融合性、同纬度上的原生态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既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遵义纪念馆;也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还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从而形成贵州旅游资源组合的丰富多彩性。


(三)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特色明显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原始性、独特性和地域分布差异性,证明贵州旅游资源具有较高开发价值。其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为构建全省旅游生产力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础。


    2、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与贵州其它优势资源相比,旅游资源是贵州少有的在全国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资源,无论从总量、类型、丰度、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来看,都称得上是优势资源,也是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不可逾越的限制因素,贵州对其他产业发展构成制约的特殊而独有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人文环境反而构成旅游资源的优势因素。旅游资源是贵州最丰富、易开发、易见成效的资源,也是贵州拥有资源中最具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高附加值资源,“十七大”的强劲东风将促进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更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3、旅游资源组合极佳


    贵州旅游资源组合具有综合性优势,丰富性决定综合性,尤其是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相互融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自然景观单一性和同质性,贵州旅游资源不仅具有种类上的综合性,最主要是有整体组合上的综合优势;贵州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这使资源组合规模大,对开发较为有利;贵州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气候类型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组合,形成多个风格各异的旅游资源区


    4、旅游资源原生态性强


    贵州由于欠发达、欠开发,交通相对闭塞,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自然环境质量较高。加上当地民俗民风古朴,具备发展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良好资源基础。


    5、旅游资源是强省目标的新增长极


    贵州无论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这些传统的观光旅游资源方面,还是在生态、探险这些特种或专项旅游资源方面,蕴藏量都足以供给长期开发。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开发类型


    贵州目前已经开发的旅游产品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体验式旅游产品和红色旅游产品。在已经开发的产品类型中,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是最传统、做的时间较长的产品。就目前来说,我省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组合上具体分为六大旅游板块,它们分别是林城贵阳休闲度假游;壮美大瀑布、神奇喀斯特精华游;黔北名城、名河、名酒红色之旅;黔东南苗侗文化体验游;黔东名镇名水名山游,以及黔南“绿宝石”原始生态探秘游。


     2、开发数量


    目前,贵州可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有1000余处,可开发的乡村旅游点30000余处。从全省范围来看,已经开发为旅游景区(点)并对外开放的大小共114个!从旅游景区(点)在各个地区数量上的分布来看,则大体为贵阳16个、遵义17个、安顺13个、黔南11个、黔东南13个、铜仁6个、毕节10个,最后再加上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的,总计有114个大小景区(点)。


(二)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效


 1、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全省旅游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旅游总收入连续11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7年,全省旅游业继续保持开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262万人次,同比增长31.9%;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32.36%。贵州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吸引和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明显加快,国际旅游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2007年,全省接待入境旅客51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创汇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国内旅游发展势头强劲,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南区域旅游合作收到积极成效,推动了区域旅游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交通互连、客源互流、利益共享。

        3、旅游资源的开发使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的比重达17%,带动相关行业增收1000多亿元。旅游业对扩大就业作了较大贡献。据统计,全省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5余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70余万人左右。我省一些农村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既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我省各种乡村旅游区(点)近30000个,乡村旅游收入达数十亿元,有力地促进着全省物流、资金和信息的城乡交流。


(三)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贵州的旅游资源虽然占有相当优势,但在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特色产品开发不足

   目前贵州旅游产品无论在深度、广度和立体开发上都存在不足:一是深度开发不足;二是广度开发不足;三是立体开发的不足。


  2、开发的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


我省目前已经开发了不下114个景区点!可是省外却没多少人知道我省有那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除了黄果树、龙宫和遵义会议会址、荔波漳江、兴义马岭河峡谷外,就没多少人能数出贵州有啥!黄果树大瀑布这块招牌和红光闪闪的遵义会议会址的确能为我们吸引过来不少游客,但是都因为我们开发的旅游产品不精,故没能把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3、市场拓展力度不够

  一是广告投入数量少;二是没有走大联合促销之路;三是促销方式单一化;四是营销渠道缺乏多样化。


  4、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调控作用不强。目前我省一些市、州、地、县政府部门对一些地方旅游项目重复开发,低水平开发,资源过度开发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二是区域间合作开发,共同发展意识薄弱;三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低。目前我省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在融资渠道,市场促销,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与一些省市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5、资源总体开发深度不够

    除贵阳和安顺黄果树旅游区外,其它地区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南部旅游线以侗族、苗族风情、原生态河湖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6、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较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一是个别古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建筑的房屋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古城的特色;二是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三是乌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使库湖淤积严重,库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四是万峰林奇景由于滥建房屋,使得原生景观受到破坏。

    7、开发资金不足

    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目前贵州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资金渠道单一不足,使得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多,制约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潜力分析


(一)资源潜力


贵州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之多,在全国是罕见的。如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省就占有山地、高原、洞穴、泉水、瀑布、河湖、森林、草原、花木、野生动物等10种。而且数量多,形态各异。如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代表的各种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瀑布就有800多座;以织金洞为代表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喀斯特溶洞就达1000多处。目前世界已开发的历史遗址、革命胜迹、寺庙教堂、宫廷殿宇、城、堡、塔、桥、陵墓、吊脚楼、村寨、竹楼、窑洞、公园广场、商业街、文化街、缩影园、仿古城、游乐场等20种主要人文风情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近80%。


(二)产品潜力


贵州旅游资源产品具有质量较高特点,其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世界级旅游品牌已经形成。目前我省的荔波大小七孔、黄果树、龙宫、织金洞已成为世界自然景观一绝而闻名于世。在国内,荔波大小七孔、黄果树、龙宫、织金洞作为自然景观第一品牌的地位已不可动摇。


2、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景区、景点。这些景区景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型,具有迭加的作用,在国内外游客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旅游呈现长旺不衰的趋势。


3、初步建立起了功能齐备、种类齐全的旅游产品。目前建成的景区大多已开发多时,整体上构成了贵州旅游景点布局合理、品种多样和容客能力较强的格局。

    (三)区位潜力

  贵州位于大西南的中部,四周既有稠密人口省市区,经济发展快,又地处旅游热点的中心区,互补性强,客源充足,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建立网络系统。


(四)资源整合潜力


贵州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类别上、开发方式上等都具有良好的组合性。贵州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在整体组合上具有综合优势;贵州旅游资源具有地域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这使资源组合规模大,对开发较为有利;贵州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在不同类型上的组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景观的单一性和同质性;贵州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民风民俗古仆,具备发展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探险旅游的良好基础,多种旅游方式的组合,能够加深资源开发的深度,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的品位。


(五)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据资料显示,“旅游业早在1996年就超过石油、汽车、化工等行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未来5-10年,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带薪假期的到来,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条件的改观,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旅游业的发展将步入更好的发展时期,使我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我省多样化和多层次性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将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品位,更具旅游吸引力和生命力。


四、进一步开发贵州省旅游资源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进一步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遵循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以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加旅游客源、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目标,以旅游资源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拓为先导,以重点旅游区的快速发展为突破口,突出加强有开发潜力的旅游景区和旅游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和亚热带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中国的旅游大省。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在全省建成20个以上国家3A级及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增加到15个以上,省级风景名胜区增加到60个以上;新推出10—15条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一批为旅游服务的博物馆、展览馆和会展中心;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城镇增加到 5个和8个。力争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23%以上,实现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三)开发重点与布局


1、重点


在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上抢抓先机、开拓创新。着力打造贵州的“生态美景精品、民族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的特色, 注重精品景区建设;注重文化内涵提升;注重度假休闲功能增强。积极推进全省商旅、文旅、体旅、农旅等产业结合。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初步确定贵州省旅游资源产品开发重点主要是自然生态及森林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和三叠纪地质科普旅游。


2、布局


围绕中国避暑之都将贵州旅游资源与产业开发总体布局为:“116611系统”即“一个中心、一个副中心、六条特色旅游放射线、六个多彩旅游区、一大旅游工程(9949)、一串串旅游珍珠项链圈”。


(1)一个中心

  充分利用中国避暑之都这一品牌和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体育健身和修学科普等旅游产品,将其建成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避暑观光度假旅游胜地和会展基地。


(2)一个副中心


充分利用黄果树、龙宫这一品牌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和修学科普等旅游产品,将其建成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避暑观光度假旅游胜地。


(3)六条特色旅游放射线

  以避暑之都贵阳为中心,以现有高速公路为纽带,重点形成六条放射性特色旅游线路。即:贵黄线:黔中喀斯特高原生态画廊、亚热带风光及锥状喀斯特绝品旅游线;贵新线:黔东南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黔南喀斯特生态绝品和黔东北自然原生态旅游线;贵遵线:黔北红色文化、温泉及秀丽山水精品旅游线;贵毕线:黔西北喀斯特高原地貌奇观及湖泊绝品旅游线;贵罗线:历史古镇、喀斯特地貌奇观、龙滩水库画廊及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线;贵开线:喀斯特峡谷及水东土司文化旅游线。

    (4)六个多彩旅游区


   充分利用和发挥贵阳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辐射作用,将贵阳的客源通过六条特色旅游放射线吸引到黔北、黔西南、黔东南、黔南、黔东北和黔西北及其他城市,力求实现南北对接,东西互联,各区互动,使"龙头"、"龙身"、"龙尾"上的各旅游区、各旅游城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贵州以中国避暑之都贵阳为中心的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格局和态势。


(5)一大旅游工程(9949)


立足于全省的区位特点和区内旅游资源秉赋,重点抓好9949工程,即“九大绝品(镇宁黄果树瀑布和安顺龙宫,黎平侗乡,都匀斗蓬山-剑江,遵义会议会址、赤水十丈洞瀑布,荔波大、小七孔,紫云格凸河,兴义马岭河峡谷,梵净山、铜仁九龙洞和镇远、施秉潕阳河,织金洞);九个精品(红枫湖和百花湖,大方九洞天,天河潭,遵义娄山关,兴义万峰林,乌蒙山地质公园,威宁草海,雷公山,施秉云台山和杉木河);四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板块(东:以黎平侗乡,镇远、施秉潕阳河为中心的自然山水和历史名城相结合的旅游板块;南:荔波大、小七孔,都匀斗蓬山为中心的喀斯特奇观和少数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旅游板块;西南:以黄果树、龙宫、紫云格凸河、马岭河峡谷为中心的喀斯特山水奇观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板块;北:以遵义红色旅游和独特的丹霞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板块);九类特色旅游产品(自然生态及森林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夜郎文化、宗教文化和土司文化旅游,历史名城和古镇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体育健身和科普旅游)的建设。


(6)一串串旅游珍珠项链圈   


在上述九大绝品、九个精品、四个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区、九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中有效实施旅游景区景点珍珠项链工程,将规划的116611系统旅游景区景点用高速公路串联起来,形成若干条旅游珍珠项链圈。在沿路景区景点联接的空白部位采取生态集中治理、连片治理和综合治理等方式,沿线建设生态自我修复区, 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栽种果树和经济林、修梯田、建观光景点等,全力打造沿线水土保持工程与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链。使其成为多彩贵州的生态画廊,形成以中国避暑之都贵阳为中心的若干个贵州独特的旅游经济圈、观光圈,生态圈、致富圈。


(四)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突出特色,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引导


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自身资源特色,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要按照产业化要求,资源开发和市场促销并举,但要防止一窝蜂,盲目上马,近距离重复竞争,旅游资源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打造与市场对路的旅游精品,注意求异、求新、求精、求稳;要遵循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2、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


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利用、有序开发;必须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通过重点区域、重点景区、重点项目,重点线路等进行多方位的突破性发展。勇于创新、敢想敢为,狠抓落实、务求实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创新机制,创造条件,创新理念,利用贵州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精心包装,广抛绣球、招商引资,借用外力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促进贵州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必须坚持注重对全省旅游资源的景观效果、历史价值、交通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结合,作出正确评价,短期抓重点开发,长期抓远景规划;必须将有限的资金和相关资源集中配置到资源禀赋好、开发潜力大的景区,以实现全省旅游资源开发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3、加强法制建设,加大保护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根据贵州实际,其旅游资源开发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重点抓住开拓、规范、整治三个环节,努力构建和谐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景源的保护是开发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评价和衡量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建设好坏的标志。风景名胜的开发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在保护好景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实现永续利用。

    4、广辟财源,集中投入,重点打造


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贵州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整合部门资源,集中投入,配套建设,务求尽快见效。


5、加强区域内外的合作,促进旅游资源有效整合

   首先,应挖掘区内资源的深层价值,注意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发挥整体优势,设计系列产品,各系列互相配合,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要加强与省外的联系和交往,打特色牌、打联合牌。其次,大力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发挥组合优势。按照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资源开发和市场促销并举,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实施“优势互补、深度开发、整体推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多元化旅游市场网络。


6、挖掘潜力,促进全省新老旅游产品的有机组合和深度开发


在实施贵州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既要加大开发新产品的力度,同时也要加快对我省原有的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使全省整体旅游产业逐步朝大规模、大格局方向发展,而个体旅游产品则朝更具体化、更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进一步挖掘全省民族、民间工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商品品位,重点开发奇石、石雕工艺品、根雕、工艺盆景、漆器工艺品、草编工艺品、竹编工艺品、民族刺绣、织锦等旅游纪念品。


7、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


旅游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就特别需要综合型、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尤其是那些精通旅游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能经营、善管理,勇于改革创新的行家里手及旅游规划设计人才。贵州各高校的旅游管理及相关院、系、硕士点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努力为全省培养出能适应国内、国际旅游形势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能力的旅游复合型人才。同时各旅游企业和部门也要狠抓各类在职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外语培训以满足旅游市场对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外语要求。尽快在全省形成一个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进而推动全省旅游业的开发和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贵州省旅游经济研究所主编: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1—5集,2004—2008年。


 


                                                


 

 

 


 

联系我们:13439028853

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日,9:00~18:00

Copyright@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550081

主      办: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  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海办事处  贵州省博士协会

协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5栋12楼

京ICP备2021017892号-1

Powered by 京黔互连 ©2008-2024  jqli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