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9-03-02  李进     4981

贵州人的特性

贵州人的特性



刘峭欠







前言



一、山与贵州人



二、酒与贵州人



三、气候与贵州人



四、辣椒与贵州人



五、贵州方言



六、贵州女人



七、贵州人文



八、一点多余的话



九、补记











前言







身为贵州人,而说贵州人的特性,总有点当局者迷而难免主观臆断之嫌。常言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一个人生长在贵州而没有到过贵州以外的地方,他很难获得对贵州的真实而完整的印象。井底之蛙也许很熟悉井底,但这种熟悉就像蜗牛对自己外衣的熟悉,或者牛对草的熟悉,若问蜗牛对西装有何感觉,或者牛对麦当劳有何感想,恐怕就只能瞠目结舌了。所幸我到过很多贵州以外的地方,从而得以把贵州和它外面的世界作个比较,基于比较而有所鉴别。既然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口,所见广泛了,也就有了一定的发言权。我力求使我的叙述既有某种高度,又有某种深度,套用王国维的话说,便是既要“出乎其外”,又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然而,即便有了这种视角,要中肯地说出贵州人的特性,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许并不比说“外星人的特性”容易多少。首先,人总是情感动物,他的观点很容易带上主观感情色彩,喜欢为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加些颜料,致使失其本来面目。譬如说到酒(尤其是茅台酒),贵州人总是很得意(茅台人更得意);正如说到钱包、经济发展等,贵州人也很容易失意,这心理就好比丑女对镜子的厌恶。所以,我们要获得对一个事物的客观真实的看法,必须摒弃情感,尤其是所谓自豪感和自卑感,代之以“直面事实本身”的现象学精神。既不能王婆卖瓜而“夜郎自大”,也不宜自叹“君子固穷”而“黔驴技穷”。







其次,贵州人是否真有其特性。如果没有特性,那这个话题根本就是多余;或者有某一些不分明的特性,而硬要牵强附会总结出几个特性来,那结果恐怕和“云南人的特性”“四川人的特性”或者“中国人的特性”甚至“人类的特性”没有什么分别,那就要闹笑话了。比如我看到有人说贵州人特别“好面子”,喜欢“拉帮结伙”,擅长“拉关系,走后门”等等,在我看来这乃是全中国人的特性,并非贵州人所独有。我在这里假设的前提是:贵州人是有特性的。事实上,我在心里也认为贵州人是有其特性的。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定义和方法。我需首先说明,我所说的贵州人是指整体的贵州人,能代表多数的贵州人。当我说“贵州人喜欢喝酒”时,是针对多数的贵州人而言,所以那些不喝酒的同胞们不要说我以偏概全。其次要说明的是,所谓特性是指独有的不同于其他的称谓。当我说“贵州人喜欢吃辣椒”时,湖南人和四川人也许会说:“那也能算特性吗?我们湖南人(四川人)也爱吃辣椒,甚至并不比你们贵州人差。”他们的指责是对的。我们都是爱吃辣椒的群体,那么爱吃辣椒究竟还算不算贵州人的特性呢?我认为算的。举例说,你脸上有一颗痣,这是你的一个特性;不能说你看到另外某人脸上也有一个痣,就说你这个痣不是你的特性了。还需说明的是,特性是关乎人的性质的称谓,按这个意义,“喝酒”“吃辣椒”不算什么特性,因为它们只是一些行为习惯的表象,不过,这些表象与人的特性密切相关,所以不容忽视。







再就是方法的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获得对贵州人的特性的正确认识呢?上面说到,行为习惯不容忽视,事实也是如此。西塞罗说:习惯乃人的第二天性。我们的第一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共性。这里要关注的是习惯所造成的第二天性,及其对第一天性的影响。有道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探究贵州人的特性,不能忘了他们的习惯。最后我要说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何通过习惯去获得这些看法。我奉循现象学的精神,也就是直面事实本身的精神。海德格尔说:关键不在于我们是什么,而在于我们怎样去是。同理,落实到贵州人,也可以说:关键不在于贵州人是什么,而在于贵州人怎样去是贵州人。我们怎样去“是”贵州人呢?简单说,我们通过“喝酒”去是贵州人,我们通过“吃辣椒”去是贵州人,近年来我们又通过“打工”去是贵州人,诸如此类。而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我们通过“爬山”去是贵州人。







一、山与贵州人







探究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和性格基因,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自然地理环境。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人类生活于地球,其特性必然深深地镌了地球的烙印。举例说,我,体重120斤,这是我在地球上的属性之一。假使我到了月球,我的这个属性就会变为20斤,到土星和木星上去会变得更重,而在太空中我就会变为0斤。任何人都无法逾越他所置身其中的既定的自然物质条件。譬如我到了月球,我的体重降为20斤,我的生理和心理必然会变得更飘逸。







贵州地处高原,贵州人的性格必然刻上高原的烙印。高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生在高原的人多的是,而贵州高原有其特性:多山。多山的地方多的是,而贵州的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山。世界上没有任何两座山是相同的。我没必要去描述一番贵州的山如何的奇特,——这留给地理学家或地质学家去做更合适些——我要说的只是,贵州的山对贵州人的性格影响极大,以至于大体上说形成了这样的性格:单纯而深厚,坚韧而冒险,豪迈而偏狭,保守而诡谲,仁义而自私。







这些描述好像都是相互抵触的,待我细说,就会看到,这些看似矛盾的因子在贵州人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我可以先罗列一下与山有关的语汇:上坡下岭,跋山涉水,七弯八拐,峰回路转,重峦叠嶂,靠山吃山,山外青山楼外楼,那山还比这山高,在哪山唱哪山歌……通过这些语汇,不难想象山对人的影响。一方面,群山林立,自然的隔阻使贵州(人)保留了许多本色的东西。在贵州连绵如涛的喀斯特山地上,贵州人会因为最基本的生活忙忙碌碌,但他们总是有着最纯净的笑容和欢乐。在他们身后,大山静寂无言,流水捎走四季,留下的只是山与人的交响。有山就得爬山,在与山的长期交响中,必然形成单纯而深厚,坚韧而冒险,豪迈而偏狭,保守而诡谲的脾性。强调一点,好像豪迈更应该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的性格,但我以为在大山里的人也有,很难想象一个经常开门见山与山打交道的人没有一点豪迈的气质。毛泽东在娄山关唱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豪迈诗句,贵州人也能唱出,贵州民间传唱的山歌就反映了这种气质。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相信山的内涵里蕴藏着“仁”,而贵州人就是很仁义的。然而,重山隔阻,眼界有限,难免偏狭、保守的风气。







贵州人从生活方式到性情特征,都与山息息相关。他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不打上山的烙印。也许我需要举一点实例做印证。中国人都好吃,就说说吃吧。贵州人不仅好吃,而且善于吃。我敢肯定,在贵州的一些地方的吃法,绝对是贵州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永远无法想象的。譬如在黔东南,尤其是黎平、榕江、从江几个县,有很多特色的吃法:牛瘪、羊瘪、红肉、腌鱼……。我只说牛(羊)瘪就行了。所谓牛(羊)瘪,就是把牛(羊)杀死之前,先让它们吃草饱了,杀死之后把胃里半消化的草挤出汁水来,用以加入牛羊肉中做调料,还放很多香料。这些香料都是贵州人自己发现的,在外面看不到。有些地方甚至用生肉来吃,但所放的香料就更多了。像很多植物,野菜,譬如折耳根,民国菜,蚂蚁菜,等等,都是贵州人最先吃的。除了吃,贵州人的住房也是就地取材,很多地方都是木房子。还有鼓楼、花桥,也是这里独有的。







不过,我不能避开这一点不谈:贵州人因为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造就了浓厚的小农意识,基于这种意识,贵州人的官本位思想特别浓厚。如果说广东人精明能干,擅长赚钱,那么贵州人就一心只想当官,他们认为“有本事”的人就是当官的人,“学而优则仕”是天经地义的,这在农村尤为明显。这种官本位思想有很多副产品,拉帮结派,拉关系走后门,自私自利,窝里斗,等等,就算这些是全体国人的特性,但在贵州尤为明显。而这一切我认为都是因为思想狭隘引起的,贵州人生活在一个闭塞的环境里,他们只关心邻居的收入,只眼红同村子里的“有本事”的人,不理会谁当了美国总统或联合国秘书长。







总体而言,山对贵州人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怡然自得、小国寡民、与世无争(只与邻居争)的群体性格特征。尽管近年人口流动越来越盛,但我并未发现这种精神有多大变化。洋房,西装,皮鞋,以及各种各样的时髦,只是改变了贵州人的表象。







二、酒与贵州人







如果说云南盛产烟,则贵州盛产酒,素有“云烟贵酒”之说,让这两个同处高原的近邻省份闻名全国。贵州绝大多数人都爱酒,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酿酒,有客人来必然会以酒款待。到某一家,若无好菜招待还说得过去,若没有酒就不象话了。贵州农村办各种红白喜事,都必然会备酒,喝酒,以至于人们去送礼,不说去送礼,而说去“吃酒”。而贵州民间待客有一个习惯,不仅要以酒款待,而且喜欢想方设法把对方灌醉,好像客人没醉酒就算不得好客似的,而看到客人醉酒,他们就像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果实一样快活。总之,酒俨然成了贵州人维系人缘交往、社会和谐的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可以想象,若没有酒,一切红白喜事都会瘫痪。我敢断言,若中国政府突然下令禁止酒的生产和销售,第一个起来造反的肯定是贵州人,而且是群起响应。







贵州盛产酒,自然也盛产酒鬼。贵州人的爱酒,这个爱不是帅哥爱美女的爱,而是我爱我的身体的爱。酒几乎成了贵州人生活甚至身体的一部分。这并非夸张,我看到很多人嗜酒如命,以至于他们必须有酒在肚子里才觉得舒服,否则他们的身体就会颤抖,像打摆子一样,那情景就像机器少了一个零件。对很多贵州人来说,酒就是人生,人生就是酒。走乡串寨,随处可见男男女女划拳、行令、唱山歌、酒令歌的热闹景象,近年也有人学会了蒙牌喝酒,花样越来越多。我看到很多酒鬼,哪怕生活再穷,他也不会放弃喝酒,因为他的信念是:再穷也不能穷酒杯。我有一个亲戚,穷得只住着茅草棚,房子天天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他满不在乎,仍然举杯邀明月,天天喝酒,总是醉醺醺的半仙样子。政府给他扶贫款,他先拿去买酒。后来他在一次醉酒后猝死了。在贵州因为喝酒过度而死亡的人,绝不比在西班牙因为斗牛而死的人少。贵州酒鬼有一句名言:“宁愿伤身体,也不愿伤感情。”







上面只是现象的描述。我要说的是:喝酒使贵州人养成了一种“难得糊涂”、乐天知命、得过且过、“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处世态度,这在讲求效率的市场化时代显得很不相称,不过老子和庄子也许很羡慕这种生活。







三、气候与贵州人







“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这是贵州地貌和气候的写照,后一句强调的是贵州的阴雨天气居多。气候对人的影响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觉得气候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难怪就算我是一个忧郁的人,但是在大晴天我内心的忧郁总是减淡了很多,而在阴雨天气中却增加了不少。贵州四季分明,冬天冷但不太冷,夏天热但不太热,温差比两广大,但比北方小。这种气候特征容易萌生“中庸”的思维。中庸本是国人的共同根性,而在贵州较为明显。阴雨天气容易使人怠惰、沉郁,久而久之,贵州人脸上多多少少总会显出一种公共表情:不太热烈、不太冷淡、平易折中、能忍则安的神采。在外省的时候,假如一群人中有一个贵州人,我总能不听声音就能看出是哪一个,就像我也能一眼看出哪一个是广东人。当然,这种阴郁的气候很适合滋生诗人和哲学家,不过我在贵州除了看到层出不穷的无数的酒鬼外没看到什么像样的诗人,哲学家更是没有了。







天气对贵州人的气质的影响有多大,很难做出数量的分析。当然,这种影响不像交通事故对人的影响那么明显,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甚至几乎是无意识的熏陶作用。总而言之,在这种气候作用下,给人的印象是,贵州人有那么一点沉郁、不冷不热、不闻不问、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亢不卑的感觉,这仿佛形成了贵州人的一种群体无意识。不过,这种特性被贵州人爱吃辣椒的喜好冲淡了一些。







四、辣椒与贵州人







贵州人爱吃辣椒的习惯也是由贵州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的。这当然不是贵州人的独有特性,湖南、四川、重庆、云南以及北方很多地方的人都吃辣椒。不同的是,四川等地的人吃辣喜欢加入川椒,也就是“麻辣”,不及贵州人的纯粹。据我所知,贵州人爱吃辣椒的程度就像他们爱喝酒,几乎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在农村,吃饭没有辣椒就像闭着眼睛看戏一样不可思议。在我的家乡黔东南,每顿饭必会有一钵辣椒——纯粹的辣椒,也就是把辣椒放在火灰里烧到半熟,然后放到专用的土钵或石钵里,用专用的木棒或石棒砸烂,放些盐巴味精调料,就那样吃。有的更能吃辣的人,拿着一个青辣椒,洗也不洗,蘸些盐巴,就那样嚼着吃,而且是吃辣椒下酒。偶尔有人问我:“你们贵州人怎样?”我觉得用那些形容词很难描述清楚,就只说:“贵州人就是吃辣椒下酒的人。”







辣性对人性的影响很大,大体而言,若说热情、大方、泼辣这些字眼与吃辣椒有关,大概是不会错的。







五、贵州方言







要阐述贵州人的特性,我不能漏掉贵州方言不谈。要了解一个群体的性情取向,若苦于找不到一个切入点而难于着手,我以为有一个捷径颇可一试:那就是观察他们的语言,从他们特有的语言现象入手。语言是一个群体的性格特征、民族心理、文化现象的反映或折射,在其特殊的语汇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公开或隐藏的信息。事实上,言为心声,当我们难于琢磨一个人的心情时,最好就是关注他外在的动作和语言。尽管有人说:语言与其说是心灵的反映,不如说是真实内心的遮掩;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出于各种顾虑,很多时候都戴上了面具,而语言就是其中之一。那些滔滔不绝的人,很可能是在语言的烟幕弹中遮掩了内心的感受,反而沉默更可能是真实的流露。但我以为,即便如此,语言还是透露了很多信息,因为只要你是足够智慧的,便可以在假话中听出真话。







贵州方言大体上与川滇方言一样,读音和语调都没有太大区别。不过,也有局部地区例外。比如黔南边陲的口音更接近桂北,黔东南(除凯里)一些地方的口音更是五花八门,但大体上更接近湘方言,尤其是湘北方言。而湘北方言与湖北口音很接近,我听湖北人说话,就很像黔东南的口音。而黔东南的黎平县,尤为特别,这里很多地方的口音、语调都十分接近北京话(普通话),无非没有儿化音,且少数字眼发音不同罢了。要全面系统地研究贵州方言,殊不容易,需要广泛的调查和采集。我只说一些我所熟知的而且我认为与贵州人的特性有关的东西。我发现,贵州方言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尤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以至于我认为:尽管贵州人没有几个会写诗的,但他们性情中并不乏诗性;尽管贵州有些还不会写字,但他们几乎每个都是语言学家。我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贵州方言,以期通过语言,窥一斑而见全豹,对贵州人的性情多一些形象的了解。







贵州人的说话,非常形象生动,有时候用词比诗人还大胆,有些词在词典里没有的意义,在他们的口中说出了新意,有时候还结合少数民族语言,造出各种趣味性。有关例子我会陆续谈到。首先谈谈词性(类)活用。在贵州方言中,词性活用的现象十分常见,这不仅丰富了语言本身,而且增强了语言的浮雕性,显得更生动形象。比如,有人打麻将输了钱,他会这样说:“娘卖逼的,一夜下来,瘦了五百块钱。”这个“瘦”字代替“输”,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更形象。(“逼”字本应写为上“尸”下“穴”,电脑打不出,姑且用这个字。)又如,有一次我听到一个人要别人倒水给他喝,他不说“倒一碗水来”,而说:“喂!射一碗水来!麻烦你!”他用“射”字,简直有点难以理喻,我猜他那时候也许心态很不错,所以说话也无拘无束。就说打麻将吧,他们或者说“堆砖”,或者“砌岩坎”,甚至索性说:“来日两盘么?”用“日”代替“打”或“搓”,十分大胆。其次看看趣味俚语。贵州民间的语言很富趣味性,尤其是在那种聚众插科打诨的时刻,我常听到这类鲜活的语言。譬如某女人对某男人抛媚眼,那男人会说:“我求你,不要用那种资本主义的眼神看我。”又如某人自夸他能喝十碗酒,而另一个人不敢置信,说:“你可以喝十碗,我倒头走路到北京去!”或者“你那鬼样子可以喝十碗,我砍我的脑壳来把你坐!”我的一个朋友在中学教书,是学校副校长,他一次在对学生讲话中说:“最近外头社会上乱得很,晚上经常有那些红眉毛绿眼睛的人(指社会小混混)来大门外闹事,拿刀砍砍杀杀的。我劝告你们夜晚不要出校门去,否则你们身上少了甚么零件,莫来怪我。”这类生动活泼的语言,真是太多了,不胜枚举。不过我想强调:尽管这些语言很有趣味性,能引来笑声,但我认为不属于幽默感,至多只是风趣。不错,中国人很爱开玩笑,喜欢说笑话,然而说到真正的幽默感,却很少有。幽默有严格的定义;我认为农耕文化和农民性格很难诞生幽默感,用感情生活的人也没有幽默感,只有用思想生活的人,才会适时绽放出幽默的火花。相比而言,西方的绅士风度和思想智慧才是幽默感的良好土壤。比如像这些话,中国人是说不出的:“如果一个离异的男人和一个离异的女人结婚,那么会有四个头脑同床共枕。”幽默充满智慧,它会使人在笑过五秒钟后再思考五分钟。







接着我想谈谈贵州人(也许全中国人)最常用的一些语汇,据我的体察,这些词是很常用的:鸟,搞,死,日,老火,娘卖逼的,他妈的,等等。先说“鸟”:这个字意指男性器官,本应写作上“尸”下“吊”,但电脑打不出,而且《水浒传》把“鸟”字用得那么生动,以至于约定俗成,大家都这样用了。不过贵州人的读音不同,他们把“鸟”字读作luan(第三声),音同“卵”,读音和浙江人一样。在贵州,这些语句是常听到的:“你这鸟人”,“你晓得甚么鸟”,“我怕你个鸟”,诸如此类。有时候“鸟”字还会嵌入一些固定词语中,除了加强语气没有特别意义。譬如,把“古怪”说成“古鸟怪”,把“扯淡”说成“扯鸟淡”,等等。至于“搞”字,好像全国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说,湖南人就特别喜欢,不过贵州人也一样。这个“搞”字一般大多是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我认为这个字反映了一种省略求简单的行为习惯:当一个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动词时,一律用“搞”。“搞”运用如此广泛,有时候可以代替“吃”,“喝”,“打”,“唱”,“弹”,“买”,“玩”……,甚至男女关系都可以用。可以说,只要语境适当,几乎所有的动词都可以用“搞”字代替。接着说“死”,贵州人用这个字主要用做程度副词,比如“你这个人吃多死”,“气人死”,“吹死牛”,“死不要脸”……,不胜枚举。说到骂人的语言,贵州人也特别丰富,常常可以听见这些话:“日他妈的”,“我XXXXX的烂娘”,甚至“我XXXXX娘的鸟蛋”。有的人说话十句中有九句带个“他妈的”,仿佛没有“他妈的”他就难以开口。不过,多数时候这些话并不用在骂人,而只是表示一种语句的点缀,语音和语气的强调,这时候“我XXXXX娘”或“他妈的”的作用就相当于标点符号。真正骂人的时候,贵州人也不逊色于中国其他地方,譬如我有一次听到两个小姑娘(大概已经上初中)吵架斗嘴,甲斗不过,先骂道:“我XXXXX妈!”乙也不示弱,回嘴道:“我XXXXX爹!”结果越吵越厉害,情形大致如下:



甲:“我XXXXX妈!”



乙:“我XXXXX爹!”



甲:“我XXXXX爹的爹!”



乙:“我XXXXX爹的爹的爹!”



甲:“我XXXXX爹的爹的爹的爹!”



乙略一思索,一言以蔽之:“我XXXXX祖宗八代!”



甲:“我XXXXX祖宗八代的祖宗八代!”



乙:“我XXXXX祖宗八代的祖宗八代的祖宗八代!”



甲没完没了叫起来:“我XXXXX祖宗八代的祖宗八代的祖宗八代的祖宗八代……”



乙灵机一动,以声音胜过对方:“我XXXXX祖宗八代的N次方!”



……



从这个“N次方”,我判断她们已经上了初中,要不然不会把代数知识学以致用的。







六、贵州女人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都非常鄙视女人,说了很多得罪女人的话。不过叔本华是基于客观的分析,而尼采的话却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譬如他说过:“女人的骨子里贱,男人的骨子里坏。”而让他名震天下的是另一句更激烈的话:“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带你的鞭子。”猜想如果贵州女人听了这句话,准会夺过尼采手中的鞭子,倒把他狠狠痛抽一顿,再将辣椒撒他一头一脸。







我这么说,是想强调贵州女人的辣性。不仅如此,黔山秀水造就了贵州女人娇好的皮肤,可人的相貌,以及柔媚的灵气。贵州女人大多生得漂亮,皮肤白嫩,据说是吃辣椒的缘故。川湘也多美女,看来也与辣椒有关。贵州的气候在全国是一流的,——云南也不错,不过阳光居多,紫外线较强——这种气候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女人,虽然一部分地区的人的牙齿略黄,因为水质的原因,但这无关大雅,吃辣椒不需要很白的牙齿,只要有好胃口就够了。漫步贵阳街上,随处可见漂亮的女子,一般都是眼睛很明亮,面庞乖巧可人,用眼睛说话比用嘴巴说话的时候多,用酒窝表情达意的时候比用手势多。不过我要提醒一下男人们:如果你只是迷上了贵州女人的眼睛或酒窝,就跟她整个人结婚,结果往往会铸成大错。我再强调一下,我这里是说一般情况,并不是说贵州没有丑女,然而即使是丑女,她也有一种可爱的因子,至于这种因子从何而来,我只能归因于当地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氛围。







不过相较于北方女人而言,贵州女人略少一点奔放的气质,而多一点细腻与隽永之态。女性总是和温柔联系在一起的,贵州女性也一样,但这是一种辣性的温柔,一种阳性的温柔。说到温柔,人们总会说“柔情似水”,但我觉得贵州女人更适合用“柔情似山”,尤其是贵阳附近的山。贵阳附近的山都不甚大,小小巧巧的,一个是一个,山体或胖或瘦,但都是圆浑的锥体,外观很像女人的XXXXX。不像黔东和黔东南的那些崇山峻岭,一座连着一座,绵亘不绝。不过看那些山峦起伏的曲线,我还是感觉到一种女人的韵致。







总体感觉贵州女人有两个倾向:要么个性很强,要么依赖性很强。相比而言,她们不像多数贵州男人那么中庸。一句话:她们的性格比男人更容易辨认出来。不管是哪一个倾向,这两类女人的共同点是都有灵气,只不过这种灵气多数时候不是体现在超凡的才艺上,而是体现在嫁一个好男人上。当然,这几乎是所有女人的天性了。







姑且可以把贵州女人分为两类:喝酒的女人,不喝酒的女人。至于她们各有什么特性,可以想象出来,毕竟我们很熟悉酒的特性。







关于女人,不敢多说,以免说偏颇了招来鞭子抽打。







七、贵州人文







说到人文历史,贵州人没有中原齐鲁江浙一带的人那么充满自豪感。贵州自古是荒蛮之地,直到元明时代才设立行省,属于后发展地区。也没有几个历史名人,名气较大的,无非近现代的何应钦、王若飞、邓恩铭等少数几个。但我以为,历史名人对一个地区的人文影响并无太多的关系。贵州的文化隐藏在民间,隐藏在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中。这里并不是要陈述贵州的文化的各种样式,只是想探讨这种文化对贵州人性情的影响。







中国儒家主流文化数千年的浸染,塑就了华夏民族一种共性。这种共性我们都能感觉到,也有很多人写了专著探讨。我感到惊奇的是,这种主流文化在贵州却一直没有进入全面统治的地位。贵州人在与自然的长期的交融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气质。我很难找到一个恰切的词来形容它是什么样子,但它总是它那个样子,只要贵州的山山水水不会变成平原或沙漠之类,它就总是那个样子。譬如,流行于贵州民间的苗族巫医,在当地有相当的威望,却很难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如果你硬是要问它为什么会存在、而且为什么仅仅只在当地存在,那最好的途径就是去问那些山山水水,答案隐藏在大山的静默里。







当然,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深入,这些也许会逐渐改变,但是无论怎样变,贵州人在长期历史中业已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永远也变不了,就像贵州的群山永远矗立在那里一样。他们“已经”是贵州人,他们“正在”是贵州人,他们“继续”是贵州人。







八、一点多余的话







阅读此文的人应该大多是在校的大学生,尤其是贵州籍的大学生,他们是贵州人中在知识上优秀的代表。作为贵州人,对贵州人也许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如前所述,我在这里所指称的贵州人主要不是知识群体,而是生活在贵州民间的能代表贵州全体的大多数人。作为所谓知识分子,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接触了很多家乡以外的东西,很可能已经不喝酒,不吃辣椒,甚至不惯于说贵州方言了。但我相信固守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一缕贵州人的气质,还会在不知不觉中表露出来,宛如空气一般随着左右。







我很讨厌自豪感这一类虚无的感情,我从来不为什么东西而自豪,就像我很讨厌自卑一样。说到底,我们都是人类,都是宇宙中的一分子,没必要为什么东西而自豪或自卑。但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心性而骄傲,这是不同的境界。就我自己而言,我无数次反思过自己,觉得贵州的山山水水塑就了我的气质,阅读和思考又提升了我的境界。但我总是记住这一点:我家西边的那座耸入云端的山峰,让我羡慕,让我仰止,它的形象刻入了我的脑海,并在潜移默化中,使我形成了这样一种性格和气质。我相信这种气质会延续到我生命的终点。







九、补记







想要用语言在一篇文章中说出一个群体全部的隐秘几乎是不可能的。相比于这种论说文,我觉得文学的手法(尤其是小说)更能描画一个真实的世界。《红楼梦》里描画了活生生的一群人,他们是那样真实,那样具体,那样鲜活,以至于比现实中的人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刻,甚至于我有时觉得我对我自己的了解还没有我对林黛玉的了解多。一部《红楼梦》比十部《清史稿》更能了解历史的真相。曹雪芹是幸福的;不过若要他用一篇文章总结他小说里人物的性格,恐怕他只能说:“我说不清楚,你要了解这些,还是去看我的《红楼梦》吧。”
联系我们:13439028853

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日,9:00~18:00

Copyright@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550081

主      办: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  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海办事处  贵州省博士协会

协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5栋12楼

京ICP备2021017892号-1

Powered by 京黔互连 ©2008-2024  jqli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