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2-16  李进     4924

潘年松:关于“新冠肺炎”的中医思考

潘年松:关于“新冠肺炎”的中医思考

一、从病因病机与发病思考病名与早期证型

国卫办医函【2020】66 号(以下简称“诊疗方案(试行第 3 版)”)、国卫办医函【2020】77 号(以下简称“诊疗

方案(试行第 4 版)”)、国卫办医函【2020】117 号(以

下简称“诊疗方案(试行第 5 版)”)明确:新冠肺炎属于

中医疫病范畴。其中,“诊疗方案”(第 3 版)研判为起于

“湿”,以“湿热”为初始病机。“诊疗方案”(第 4 版)、“诊疗方案”(第 35 版)起于“寒”,以“寒湿”为初始病机。在 2020 年 2 月 18 日颁发的“诊疗方案(试行第 6 版)”)中,只给出病名叫“疫病”,而把具体的起始证交由各地灵活确定。

现在的中医学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疫病”。所以,笔 者建议,仍归入“感冒”病名之下,其首发证型属于“寒邪疫毒”。

首先,从病因上追溯。从立冬开始到冬至,气候应该是

渐进式地从秋燥变得寒冷,冬至到立春,气候应该是渐进式从寒冷变到春温。立冬到立春期间,整体气候的时令之气是以寒冷为主。人体适应气候,叫“天人相应”,在立冬到立春,就是以避藏为特点,如人体表面的毛孔、汗孔、皮脂腺孔等等收紧,中医叫“奏里闭”。


这次疫情的发生,起源于武汉,纵观武汉从公历 11 月 7

日立冬到公历 2 月 4 日立春的气候,平均最高气温都在 10

摄氏度以上,最低气温没有 0 摄氏度及以下,即不寒冷。按

照中国疾控中心为首的多家单位联合撰文于 2020 年 2 月 24 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中柱状图揭示, 从阳历 2019 年 11 月 6 至 9 号起出现病例。正是立冬时节。所以,其病因正如《礼记·月令》中记载:“季春行夏令, 则民多疾疫;孟夏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即“非其时而有其气”。

此外,从发病特点上看。中医理论体系里面,没有“病毒”这个词。最早的记载当属《黄帝内经》:“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论文中揭示:在 2019 年12 月 21 日前就在武汉已经显示了“人传人”。说明在病因上除了有寒邪之外,也有疫毒夹杂,都是从外而侵入人体。

其次,从病机上分析。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记

载:“己亥之纪也,……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称呼为“温厉”。“温厉”一词放在现在的语言环境里,一般是按照《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文意解释为温和而严正的意思。显然,把这个解释放在前述


原文的语境里,解释不通,因为是谈“病”。所以,笔者认为,大意是本来应该是严寒的冬季,出现反常的以温热为特点的气候,由此引起人体奏里本该紧闭而反而疏松,时令寒气趁奏里疏松而侵入人体,引发病名叫做“温厉”的疾病。由此可见:其病机核心是时令之气是寒,应该让人体奏里紧闭,而非时之气是温,非时之气让人体奏里疏松,于是,时令寒气容易进入人体。

所以,整体而言属于外感寒邪疫毒侵入,故归入感冒病名之下,最早期的证型归属于寒邪疫毒。

至于寒邪疫毒进入人体的病机演变:人体正气充足则逼邪外出而愈;人体正气不充足则外邪入里,郁而化热、热胜动血伤阴甚至于闭脱之变化,因人而异都好理解。

二、从早期症状体征思考早期应对方法

“诊疗方案(六版)”中,中医部分分为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其中医学观察期推荐了 2 个方面: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藿香正气口服液、丸、软胶囊;乏力伴发热,推荐了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张彦平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一文中也介绍了:截止 2020 年 2 月 11 日中国内地共报告的 72314 例病人中,轻/中症病例占80.9%;在 1688 名医务人员确诊病例中,轻症占 85.4%。揭


示了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因而即使是懂得防护的医务人

员,也难免被瘾袭感染上。2020 年 2 月 9 日钟南ft院士作为

通讯作者在预印本网站 medRxiv 上发表的题为《中国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一文中介绍:就诊时除发热症状的患者为 43.8%外,出现呕吐占比 5%,出现腹泻占比3.7%。乏力没有统计数据。

可以看出:不计算兼见症状体征而重复的情况,“诊疗方案(第 6 版)”中,医学观察期乏力伴胃肠不适加乏力伴

发热,合计占比也才只有 52.5%。按此执行,将产生 47.5%

的疑似病例不符合既定条件而无所适从。

中医对于具体健康干预措施将涉及养生、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其中,治疗环节在“诊疗方案(试行第 3-6 版)” 中已经有详细设计,并呈现不断完善趋势,2020 年 2 月 22 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也出台。

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抗疫期间的养生经验,以供参考。在中医饮食养生方面,主要在炒菜用佐料上就开始有意

识将平时用 1-2 瓣大蒜的用量加大到用 1 个完整的大蒜、生姜的用量也加大到与 1 个大蒜等大体积。同时,将醋拌折耳根(鱼腥草)作为每天必备菜品,少量食用。在饮料的选择上,将平时饮用的绿茶改成了 40 度左右温开水 500 毫升伴 1


汤匙四季花野生蜂蜜所制成的饮料。同时,每天坚持在中午或者下午饮 1 两茅韵遵生酒。

通过上述调整饮食结构的方式来进行养生,主要有如下

考量。

蜂蜜性偏于温热,具有润肠通便功能,保持大便通畅是养生的一个基本考量因素。补充蜂蜜的同时还可以补充水 分,坚持补充适量水分也是养生的一个基本考量因素。同时, 很多中药药理研究揭示,蜂蜜在补充人体很多酶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在增加人体免疫力方面也有许多报导。而平常饮用的绿茶,虽然也有许多好处,毕竟偏于寒凉,所以,改变饮料。

选择药食同源的中药大蒜、生姜、鱼腥草,便于长期接 受,又相对安全,既可散寒解表,又兼清里热解毒。在这三者中,姜蒜偏于温热,鱼腥草偏于寒凉,寒热并用,略偏于辛温散寒又避免辛温太过助邪化热。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四大基石”的推荐, 有“适量饮酒”这一提法。杭州市人民政府出台的《杭州市“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挥部给全体市民的 10 条建议》中, 也明确提出“可适量饮酒”。

笔者认为:只要是酒,不管白酒、红酒、露酒、啤酒, 其主要成分应该是乙醇,乙醇对于人体,显然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是一柄“双刃剑”。酒对于人体有利的


方面:首先是兴奋神经,可以一扫长期困守家里、缺乏社交带来的烦闷;其次,乙醇在体内乙醇脱氢酶作用下分解为乙醛,乙醛刺激血管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以助力新陈代谢;第三是提供能量,可以帮助解除活动范围缩小之后产生的困顿乏力感。

酒对于人体不利的方面:乙醇主要在肝脏代谢,饮酒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对于体内缺乏乙醇脱氢酶者,会因为乙醇长期不能分解而停留肝脏对肝脏造成伤害;乙醇代谢为乙醛之后,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者,会引起乙醛长期停留体内刺激血管对血管造成伤害;饮酒后乙醇提供能量会让人产生能量充足的错觉而影响摄取正常食物,长此以往导致营养素缺乏。而茅韵遵生酒里,配了枳椇、白果、百合等药食同源中药,枳椇可以一定程度上激活代谢乙醇所需要的酶,进而促进乙醇的代谢;白果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而保护脑神经和血管;百合可以提供一些营养素。所以,笔者选择茅韵遵生酒并严格控制饮用量为每日 1 两酒来养生。

2、建议“诊疗方案(试行第 6 版)”中的中医部分正

式增加中医预防的内容。

(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一个正气尤其是卫外之气要“存内”,即“邪“是防不胜防的,最主要的是要卫外坚固。


在疫苗预防方面,中医早很多年提出并践行,最典型的就是“牛痘”。后期发展远不如西医,是西医的强项。只是, 具体到这个病毒是单链结构,变异性强,又是新发现的,导致了一方面短期研究不出来,一方面研究速度永远落后于病毒的变异。所以,既远水不解近渴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建议中医西医都不要过分强调,以免让人们失望。

对于确定是在疫区的无确定接触史但有可能接触史的人群,或者比较确定已经接触了疫区来的貌似健康人的非疫区人群,笔者在 2020 年 1 月 22 日拟了一个,全文如下。

银花 5 克、黄芩 10 克、柴胡 10 克、黄芪 15 克、白术15 克、防风 5 克。每日一剂,泡茶饮。

在这个茶饮中,笔者主要思考的是三点:其一,玉屏风散为构架,卫外为主;其二,温热药用量略大于寒凉药,毕竟是在数九寒天进行预防;其三,温厉在中医属于感受非时之气,其进入人体的过程决定了其可能停留于表、半表半里、里。所以,在玉屏风散基础上,增加银花、柴胡、黄芩以顾及祛除表、半表半里、里之邪。这样既符合中医理论的扶正祛邪基本观点,也符合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研究报导。

对于确定不是在疫区的人群,同时确定没有接触过来源于疫区貌似健康的人群,笔者在 2020 年 2 月 4 日曾发微博推送预防处方就是玉屏风散改为水煎剂:黄芪 30 克、白术


15 克、防风 5 克,每天服用水煎液 1000 毫升,12 岁以下及

80 岁以上人群减半量。

玉屏风散首创于南宋张松,由元代危亦林从张松所著

《究原方》里转载于《世医得效方》而留存下来,长期用于 体虚易于感冒的人群。笔者在长期教《中药药理基础》课程过程中,深知在中药里,对于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者,首推黄芪,其它任何增强免疫或抑制免疫功能的中药都不能替代它。抗击病毒引起的 SARS 的实践已经证明:增强免疫力是错误的;抑制免疫力带来的后遗症也是很严重的;而双向调节免疫力,则是理想的。故笔者把玉屏风散改为水煎剂首推。笔者认为这类似的预防性中药才是目前比较靠谱的“疫苗”。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强调的是一个“避” 字,即预防的次要方面就是对于已知的或可能预测到的“虚邪贼风”,应主动隔离自己。

通过缩减生活的圈子,包括除夕“吃团圆饭”时,以小家庭为单元进行,不再参与吃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大团圆饭”,也不再参与吃以互相请客走访的“转转饭”。

在“诊疗方案(第 3 版)”之前的“诊疗方案(第 1、2 版)”中,没有提及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随后,陆续见到各地散见的预防处方很多,都不能代表官方权威信息来源。“诊疗方案”(第 3、4、5、6 版)均未明确预防用处方与药物。


所以,建议正式增加中医预防的内容。预防,对于尚未确诊的疑似病例尤其有必要。

3、对“诊疗方案(试行第 6 版)”中的中医部分医学

观察期内容思考。

早期的症状体征与其病机是相关的。所以,早期寒邪疫毒入侵,在正气充足的情况下,直接驱邪外出,将没有明显症状体征,或者仅是轻微恶寒发热,以恶寒重寒发热轻为主的症状体征。张彦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 析》、钟南ft《中国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等文中介绍是大体吻合的。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见肝之病,当知传脾,必先实其脾气”等等。这个“治未病”思想用在这里,就是要高度重视 ACE2 客观上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是:心血管、消化道、肾脏分布广泛。笔者冒昧估计:新冠肺炎本身是自限性疾病,凡是能够发展成危重症者,一定与 ACE2 在体内的分布密切相关。当出现乏力伴胃肠不适(比如呕吐、腹泻),在笔者看来,已经在发生“传变”,必须认真对待了。

四、做好总结,吸取经验,明白教训,以利提高

这次疫情,对人类来讲是一次灾难。但是对于医者,则是实践出真知的好机会。所以,全面收集信息,及时统计分析纯中医治愈率、中西医结合治愈率、经济上的性价比、致


残率、死亡率等等,是为吸取经验、明白教训提供大样本为前提的统计学支撑,为中医自身建设发展服务,对人类战胜这一疾病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潘年松,男,汉族,56 岁。2002 年 6 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士毕业,2004 年 11 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出站。现供职于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事《中药药理》、《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法医毒物鉴定,中医临床,以及相关科研工作。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治未病与亚健康分会首任会长,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

联系我们:13439028853

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日,9:00~18:00

Copyright@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550081

主      办: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  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海办事处  贵州省博士协会

协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5栋12楼

京ICP备2021017892号-1

Powered by 京黔互连 ©2008-2024  jqli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