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4-08-05  李进     10763

我省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我省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肖进源


               (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加强我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全省城乡一体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我省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可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素质提高、坚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文化权利是每个人平等享有的基本权利,但是,这一权利在我省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在广大农村,文化权利对于农民来说更是陌生,有些农民甚至没有听说过这种权利,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忽视公共建设,这种做法一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才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制定措施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尤其是在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理念后,党和政府更是加大力度宣传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掀起了全省各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发展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一国综合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我国应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达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繁荣。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活跃农民的业余生活,对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有极大帮助。随着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这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农民的生活有了可靠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加快我省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起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更关系到全省乃至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还可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二、当前我省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省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通过乡村组织制度创新,国家加大投入,大力开展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省乡村公共服务逐步加强,乡村公益事业建设总体面貌有所改观,基本上形成了有规划、有建设、有投入、有制度、有管护的良好格局。


(一)公共设施建设加快,乡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实施通达工程,目前,全省公里总里程达16.5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6869公里,总里程排在西部12省(市、区)第4位;公路密度达91.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43.6公里/百平方公里的2倍多。水运方面,全省完成了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南北盘江、红水河航道建设工程,360公里航道提升为四级航道,等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600多公里,1000吨级运输船舶投入使用,从此改写了我省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此外,都柳江从江、大融航电枢纽的开工建设,实现了我省航电枢纽开发建设的零突破。铁路总里程 2100 多公里覆盖县增加到 39 个。贵阳龙洞堡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运,毕节机场、黄平机场通航,民航进出港旅客 1100 万人次。内河航运港口吞吐能力达到 1600 万吨。乡村道路里程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通村道路达4693公里,其中公路硬化里程达2583公里,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二是围绕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寨亮化、生活乐化,2013年至2017年,我省计划投资100.5亿元,建设4.3万个自然村寨,其中建设中心村寨1.8万个,重点建设精品村寨2500个。三是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至2012年,全省新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41个,开工规模在全国领先,并创下贵州水利建设史上速度之最。目前,全省水利工程总供水量 102 亿立方米,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75 万亩,新增解决 333 万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病险水库除险、河道疏浚,实施公共水源清洁工程,在集镇、居民新村、村民连片院落安装照明路灯、设置公共厕所,配置消防器械,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乡村生态建设进一步推进。全省2013年实施十二件环保实事,在全省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39 个,有效处理园区污水和垃圾。治理石漠化 1000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706 平方公里,完成造林 450 万亩。新增耕地 30 万亩。乡村加大院落环境整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对连片院落进行综合整治,开展“一池三改”,对乡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目前,全省沼气池拥有量累计达42万多口。建立沼气生态农业示范点400多个,形成了一批不同模式的沼气综合利用精品示范点,为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应急避难能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在全省范围内修建排洪沟130万米,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贵州省乡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始于2007年10月,截至目前,乌当、花溪、六盘水、盘县、威宁、兴义、晴隆、贞丰、罗甸、安顺、遵义、凯里、荔波、黎平、玉屏、德江等20余个市县都有监测站台或前兆观测点,建成应急避难场所达178个,可供300余万余人应急避难或临时性安置126万余人避难避灾。


(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得到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事业均衡发展


第一,乡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我省围绕“科教兴黔”宗旨,加强乡村基础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近年来,全省实施教育“93”计划和“四项突破工程”、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支持政策,“百校大战”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清镇职教城新开工建设。建成乡村中小学学生宿舍 120 万平方米,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实现全覆盖。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增加到 41.9 万人和 60.7 万人。2013年,全省建设200所以上乡镇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建设100万平方米以上学生宿舍、扩容改造1000个以上学生食堂、建设5.4万套教师公租房。2014年我省将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浴室、运动场地及留守儿童之家等问题,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成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的亮点,建设成为“六化四园”(规划、硬化、绿化、净化、文化、信息化,学园、花园、乐园、家园)。全面完成166所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第二,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以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六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力争用5到8年时间,将全省农村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的美丽乡村。2013年,全省整合投入小康寨计划资金21.53亿元,建设项目1万多个,在全面提升村庄整治的基础上,打造出一批集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文化娱乐、农家特色小吃为一体的小康示范村寨,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良性发展,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三,乡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我省从2004年开始安排国债资金用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4年至2006年,我省共投入47330万元,用于全省908所乡镇卫生院、30所县医院、7所中医院、6所县妇幼保健所(站)等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又投入18822万元,用于全省142所乡镇卫生院、13所县医院、3所中医院、6所县妇幼保健所(站)基础设施建设及585所乡镇卫生院的设备装备。


(三)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效益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壮大


第一,村级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备。全省所有乡镇都设置有农业服务中心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除此之外,还在交通便利、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置了畜牧站,配备有村级防疫员,设置有沼气服务网点等。据统计,目前全省种植业系统推广机构中有省级推广机构 1 个.编制 19人,在岗 14 人。市州农技推广机构 9 个,县级农技推广机构 87 个.共有编制数 1 092 人。实际在岗人数 892 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 1 428 个。在职人员 9 535 人。2012年.全省共有农业推广机构 3064 个。在岗职工 20989 人。畜牧系统推广机构 1124 个,其中,省级 1 个,市州推广机构 9 个,县级推广机构 87 个。乡镇机构 1 027 个;畜牧业系统人员共计 9202 人。其中。省级畜牧系统 81 人,市级 379 人.县级 3 154 人,乡镇 5 588 人。水产系统推广机构 325 个.其中,省级站 1 个,市州级 9 个.县级站 90 个,乡镇综合站 225个,从业人员共 846 人。农机系统推广机构 90 个,在岗 500 人,其中。省农机推广总站 1 个,9 个地、市州级站。健全了县、乡镇和村三级服务体系,随着各类服务组织扎根乡村,全省农村农业服务体系将得以逐步完善。


第二,特色效益农业提质增效。我省通过中央、省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拉动和项目支撑,充分利用水源和交通较好的山间平坝等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步伐,推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速转变,在蔬菜种植、畜禽养殖、育苗制种等方面迈出了步子,初步建立了“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贵州特色效益农业雏形。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做优品牌经济,全省特色效益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主导产业有茶叶650万亩,辣椒400 万亩,刺梨50万亩、早熟疏菜150万亩、各类水果400万亩、马铃薯1000 万亩、中药材200万亩等,特色效益农业在整个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达30%。


(四)乡村社会保障网络逐步延伸,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第一,乡村社会治安能力逐步加强。据调查了解,全省群防群治体系完备,治安防控形势较好。全省制定了公共应急预案、村规民约、村民自治制度的村达到7000余个,乡村社会治安能力逐步加强,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备,村民安居乐业。


    第二,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目前,我省初步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和五保集中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保险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解决 370 万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一是完善乡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乡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13年贵州省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人均筹资达到33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左右和75%以上。2013年第一季度,贵州省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214万人,参合率达到98.72%;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651.52万人,参保率达到96.38%。二是建立健全生活困难群体帮扶救助体系。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5434 元,分别增长10.5和 14.3。减少贫困人口 166 万人,6 个县、172 个乡镇“减贫摘帽”。改造乡村危房 40.1 万户,竣工城镇保障房 10.1 万套、扶贫生态移民房 3.6 万套。深入开展低保、社会弱势群体帮扶、乡村五保集中供养等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农村敬老院1023所,入住五保对象2.75万人,占全省五保对象总数的21.1% 。同时,开展扶贫救济救助,对因病致贫、因残失业、因灾受困等人员实施救助,扩大了困难群体生活救助覆盖面。


(五)村务财务公开明度,村级民主管理机制逐步规范


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全省乡村村务财务公开经常化、常态化,让广大民众积极参加与公共事务管理,不断提高村民民主管理、集体决策能力和民主监督意识。据了解,全省部分村级组织为更好服务群众, 探索建立了“五个工作日”运行机制,即“村两委联席办公日、民主决策五步工作法日、村财务集中审签日、民情沟通调处日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日”,要求村干部坐班、值班,加强印章、财经等日常岗位管理制度,极大的解决了村民办事找人难、发挥民主决策难、监督村级事务难等问题。实现了群众办事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的“五个零”要求,用真诚服务切实提升了群众满意度,拉近了干部群众之间感情,架起了干群“连心桥”。村级民主管理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六)着力加强乡村金融网点建设,乡村金融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截至2013年6月末,贵州省已成立村镇银行30家,较2012年同期增加16家,成立营业网点36个,是2012年同期的2倍;资产总额和注册资本为63.4亿元和12.9亿元,分别是2012年同期的2.4倍和1.8倍,覆盖全省9个市(州),部分市(州)实现县域全覆盖,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得以提升。


三、我省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以来,我省农业农村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民群众对各类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省在乡村公共服务和乡村公益事业建设方面有一定成效,但离农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向农民提供优质、高效、多样的乡村公共服务,加快乡村公共事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基础设施建设待加强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据了解,全省大部分水利设施修建于上世纪,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经丧失其原有功能,有的勉强可用但维护成本太高,基本上成了摆设,加之设施不配套,低洼农田遇雨成涝,难以排渍。目前,全省仅有1896 座水库,中型以上水库只有34 座,平均3 个县才有一座多中型水库;2012 年全省水库蓄水量为32.31 亿立方米,仅占全省供水量的31.7%。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靠天吃饭的局面长期没有得到改变。二是乡村道路和电网建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乡村修建的道路还不宽畅,质量也不高,全省每平方公里仅有硬化公路0.56公里,因资金原因,无人进行管理养护,损坏的道路得不到及时修补,有的道路虽然通到了村庄,但没有到达农户,更谈不上通到田间地头,加之众多断头路的存在,乡村交通还未形成网格化,影响了村民出行和大宗货物及农产品的运输,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家用电器在乡村的大量普及,用电量随之大幅增加,农户用电电压低,经常出现跳闸停电现象,影响了乡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三是乡村卫生环境整治还有待加强。大多数村没有固定垃圾收集场所,垃圾集中处理能力差,塑料口袋、塑料农膜等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回收利用率低,极大污染了环境;绝大多数村没有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农作物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少,大多采用就地焚烧,污染了空气;目前,全省大中型沼气池数量不多,且功能尚未充分发挥,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处理乏力,造成乡村面源污染非常严重。四是部分乡村居民没有解决安全饮水。用水改造工程速度还不够快,有的居民还不能够享受集中供水等。


(二)医疗卫生设施投入待加大


一是目前农民看小病基本不成问题,但大病、重病看不起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虽然新型乡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全面推广,但是保障水平较低,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更无法保障因为看病而致贫的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投入还不够大,虽然医疗机构基本覆盖村镇,但是人均拥有医疗资源仍然较少。例如:龙里县龙山镇东南片区四个村才有1个卫生室,且设施简陋、医疗器械陈旧等。由于村级卫生室场所十分简陋,医疗条件较差,根本满足不了乡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要。全省目前大部分社区服务中心没有急救和应急车辆,在院外急救、出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时极为不便。三是基本医疗服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医疗机构的设置、人才引进以及医疗保险体制上。城镇不仅拥有医疗设备先进的医院,也有方便就诊的社区医院,且因待遇好,卫生技术人才也比较多,较好地满足了城镇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且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费医疗、大病统筹,以及工伤和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相比之下,乡村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医师人才缺乏,乡村不仅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少,且多数农民距离最近的医院和卫生室都较远。


(三)乡村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待提高


目前,我省乡村社会保障尚处于广覆盖、低水平的阶段。2013年,全省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保障标准提高以来,按照规定,贵州省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208.4元,远低于城镇居民353元的低保标准,且月递增额低。乡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没有建立与乡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体制。虽然近年来全省加大了对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是限于财政实力,以及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与负担,乡村社会保障水平不论是覆盖面还是水平都远低于城镇。


(四)乡村教育办学条件待改善


无论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设备等硬件的配备、以及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和城镇差距明显,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较差。同时,由于乡村条件相对艰苦,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乡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导致乡村教育质量不如城镇。从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来看,整体劳动力素质水平偏低。在16周岁以上的乡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接受过教育的比重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大多初中以下,造成全省乡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五)乡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待优化


一是信息通信条件差。不少偏远农民因为地理条件限制,仍然采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线,收视频道有限;有的村庄虽然有广播,但大多数是一村一个扩音器,无法实现家家通广播的目标,很多村即使有广播,但因缺乏资金,一旦损坏就无法修复使用,让现有设备成了摆设;全省大多数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二是通讯还存在盲区,特别是靠山地段,手机信号弱。三是生产信息不灵。由于信息通信条件差,加上上网费用较高,绝大多数农民不愿开通互联网,不能及时获取农情信息,导致农民生产信息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出现了一些农产品生产不对路的现象,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六)乡村公共和体育设施待突破


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乡镇平时大多注重经济发展,对文化体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上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基础薄弱,全省乡村文化体育设施严重缺乏。文化设施方面,全省各行政村一般除政府部分投资或社会捐赠的农民科技书屋和农家书屋外,基本上没有其它设施,且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电视实行收费有偿服务,管理较好,信号正常,都能正常使用,但有少数村由于管理不善,村大喇叭广播不能正常使用。体育设施方面,绝大部分行政村没有乡村体育健身、娱乐等设施,尽管有的乡镇拥有一些文化体育设施,但规模小、档次低,多数行政村的公共广场主要是由村委会办公室前的广场和村学校的操场构成,村委会办公室前的广场村民可使用,不过管理和设施都很差,除有一块较平整的平地外,基本没有绿化。而学校的操场在急用时需和学校联系才能使用,离国家每个村有一个篮球场、两张室外乒乓球桌的要求差距很大。例如龙里县被调查的9个村中,仅有1个村拥有1个篮球场,其他村没有任何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七)地方特色待突显


我省由于乡村特色效益农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很多地方还未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格局,大众化农产品多、精品农业少,比较效益低下;依托乡村自身优势打造的农业亮点少,众多乡村旅点集农业、旅游、休闲、美食于一体的特色农业较少等。


四、建立健我省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改革与发展同行、建设与管护并重,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全省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巩固乡村整治成效,促进公共服务进一步向乡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进乡村建设步伐。为加快我省乡村公益事业发展,推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大突破,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持续长效,着力开展乡村公共服务建设试点工作


一是全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省乡村公共服务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工作基础好、经济实力较强、工作机构健全的乡村作为试点,然后在全省推广二是根据各个乡镇的发展水平和特点,重点开展乡村公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管护、乡村环境卫生维护、乡村综合服务中心运行维护、乡村文体活动设施管护等工作,使便民惠民服务设施覆盖面更广,集体经济发展更快、实力更强,有序建设的乡村新型社区更多、更规范,乡风更文明,邻里更和谐,村貌更靓丽。


(二)科学规划,着力加强加快和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着力加强乡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我省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政府配套为辅、农民积极参与”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按照缓急程度,逐步推进设施全覆盖,把有限的资金向乡镇和重点项目集中投入、重点推进,力争在规模和水平上实现突破,保障农业生产的稳步提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着力实施交通道路畅通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公路网络,提高通达通畅率。对没有建成的通村道路要统筹规划,尽快启动,加快建设,实现通村公路网络化;对已建成的通村道路要进行延伸改造,修通断头路,提升质量,实现村到村、组到组道路的硬化和网格化,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三是调整乡村清洁能源工程的政策支持方向。因大量劳动力外出,养猪农户少,乡村户用沼气池原料缺乏,造成沼气池的使用率极低,大部分沼气池形同虚设,既浪费了国家财力,又未达到最初设计效果。建议省里调减每年的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大沼气池建设,将这部分资金转而投向规模畜禽养殖场,提高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四是增设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置点,增加垃圾桶的投放数量,全面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整合多方资源和投入,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国土、乡村能源等建设与乡村清洁工程有机结合,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五是加快乡村电网改造升级。乡村电网是乡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乡村繁荣。加快实施乡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在作业设计上,要与时俱进,充分估算用电负荷,全面改造乡村电网,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确保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六是加快乡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综合考虑水源、水质和水量的基本情况,加快勘探和供水点选址,采取集中供水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进度,使农民群众用上方便水、喝上放心水。


第二,着力加快乡村公益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加快乡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抓好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待遇,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城镇优秀骨干教师到乡村授课,帮助乡村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学前教育,进一步解决乡村儿童“入园难”问题。针对我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大量进城的实际,充分考虑广大民众的从众心理,在教育设计上,区别对待,分清级次,城镇应将重点放在加强中学教育上,而广大乡村则应将重点放在学前教育上,适度发展中学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二是健全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完善设施网络化、活动经常化、参与大众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向乡村延伸,建设布局合理、参与方便的乡村文化体育设施网络。针对我省广大乡村地广、村民居住分散的实际,只在村委会办公室周围安装体育设施根本无法满足村民锻炼和休闲的需要,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院落相对集中的空旷地带,安装和设置相关的体育设施,让广大村民在劳作之余,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聚在一起休闲娱乐。大力培育区域文化特色明显、专业特长突出、演技水平高超、活动经常开展的乡村文体队伍。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逐步更新和完善乡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四是逐步完善乡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高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力争将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着力提高农民住院报销比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目前,我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农村老年人逐年递增,再加上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农村老人无人照顾,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将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养”和“医”的问题,应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乡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并强力推进,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同时,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加大对老年事业的经费投入,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老年人在民生问题上的突出问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村老年群体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参照城镇廉租房建设体制,建立农村特困户住房帮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条件;建全和完善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并逐年加大月递增额度,进一步提升特殊群体的幸福指数。  


 第三,着力完善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采取多种手段,降低互联网资费,让网络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建立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村村通、户户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搭建乡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必需的科技咨询、市场信息、气象信息服务。二是创新村务、财务公开方式,扩大公开范围,将公开的内容与网络和手机短信联姻,彻底解决广大农村群众因居住地距村委办公室较远和外出务工农民而无法知晓公开内容的难题,让村民实实在在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三是建立农业专家下乡村服务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困难。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服务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主动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四是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三)加大投入,加快建立乡村公共服务多元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乡村公共服务发展资金预算制度,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投入重点向涉及公共服务的农业生产、乡村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事业倾斜,使公共财政成为乡村公共服务的主要投入主体。二是激励和引导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制度,动员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家、社会名流、先富起来的个人,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投资乡村公共服务产品。建立乡村公共服务产品投资利益补偿机制,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信贷贴息、参股经营、融资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乡村公共服务产品创造良好环境。对企业捐款和投资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的,可冲抵营业税、所得税等。三是修改现行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现行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黔办发〔2012〕20号)规定:“向农民筹资筹劳实行限额管理,筹资按现有人口计算每人每年不超过10--15元,筹劳每个劳动力每年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目前乡村公益事业,诸如兴建水利设施、公路硬化等,工程量大,对劳动力和资金的需求也大,按照“一事一议”的筹资办法,根本无法满足工程对资金和劳务的需求,而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少之又少,人们只有“望洋兴叹”。而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在“一事一议”筹劳项目上,外出人员根本无法以劳投工,只有以资代劳。因此,鉴于上述原因,建议全省根据目前农村的现实状况和今后农村的发展走势,修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中的部分条款,重点是加强“一事一议”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对资金筹集的额度交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按照量力而行,自愿出资出劳的原则,充分发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产品建设。


(四)创新管护,加快建立乡村基础公益事业管养机制


一是落实管护养护主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落实乡村基础性公益事业管护养护责任主体。对村内由一事一议建成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由村进行管理和养护,确定养护人员,费用由村承担。对建在村里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和养护,确定或聘用养护人员,费用由当地政府承担。二是创新管护养护模式。将原有的县乡村三级管理养护模式变为二级管理养护模式,将乡村公路、水利、桥梁统一纳入省级管理范围,按照“政府出钱,农民出力”的原则,由乡镇聘用人员进行管理养护,确保公路、水利、桥梁等有人管、设施有人养。三是明确管护养护责任。建设好、管护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只靠少数管护人员,要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调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镇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管护养护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讲卫生、讲文明、讲公德,自觉爱护公共服务设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同时,发动村民制定村规民约,签订管护目标责任书,搞好组织发动和督促检查,对不讲卫生、不讲文明、不讲公德,随意损坏服务设施的行为予以制止和约束。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管理,加大对侵占、损坏乡村基础性公益设施及附属设施的查处力度,防止乡村基础性公益设施及附属设施受到损坏。


(五)优化服务,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一是进一步深化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乡镇职能定位,完善乡镇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改进乡镇工作考评办法,切实提高乡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明确乡镇站所人员岗位职责,落实任务要求,量化考核指标,把人员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政府的服务职能,不断加快我省乡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健全乡村公共服务建设。


 

联系我们:13439028853

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日,9:00~18:00

Copyright@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550081

主      办: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  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海办事处  贵州省博士协会

协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5栋12楼

京ICP备2021017892号-1

Powered by 京黔互连 ©2008-2024  jqli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