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07-04  李进     10297

李从国“知行合一”破题——灵魂深处的自我完美!

 

知行合一破题——灵魂深处的自我完美!

天人相宜心学创始人:李从国

    “知行合一”是目前中国最热的词之一,几乎所有的思想者、进取者、包括政府都在大讲知行合一。然而讲归讲,炒归炒,所得甚微。讲完、炒完也就完了,对人的影响几乎没有。原因很多,但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人们是在心灵浅层的应付、思想概念、逻辑思维、形而上地应对“知行合一”,没有在内心深处、灵魂深处去严肃、认真、敬畏、深刻地且思且行。

人活心上,人生命运统统在心上演绎,心灵决定人生。器物世界只不过是道具而已。人的心灵以无限维度、对偶对称的性向去接触一切外在。如喜怒、美丑、善恶、爱恨、愉烦、诚奸、智愚等,数不清的维度,两两对称。人的品性就是这些性向稳定成习的显化。人生的一切,尽在心灵。儒家的人生理想是“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首要的因素就是“心”。佛教84千法门,要解决的就是一个心的问题。

佛教祖师乔达摩在菩提树下静座了七七四十九天,望着蓝色虚缈的星光突然眼前一亮,大悟:芸芸众生人人都具有智慧法相,只因内心烦恼执着而难以证得。禅宗六祖慧能法师开悟时说:何其自性,本来清静;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心圣王阳明龙场悟道,半夜睡梦中突然立起高呼:圣人之道,本性具足,何假外求。上面佛家与心学所要讲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心”的问题,进一步讲,就是人心要如何安放才能圆满人生的问题。只是表达角度不同而已。

心学,在天经地义里本是人生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问。然而江湖社会充斥物欲,人们在争权夺利的奔波劳碌中把时间精力的耗尽了,很少有人会主动在意这门最不该被忽视的学问了。忘却最不该忘却的,丢弃最不该丢弃的,正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德性。因此明眼人总是说“江湖是倒立的”、“世界是倒立”的。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唯一的心学。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1)心即理;(2)良知与致良知;(3)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心即理”的观点,是心学的基础性理论,也是心学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而“知行合一”,则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亮点。

心学角度看,人生有这么几个层次:

本能层次。这个层次的人群,心性总体的性向是一切为了新陈代谢的吃喝拉撒睡,他们凭人的本能去做事,就为了吃饱穿暖活下去。他们的心灵是混沌的,无有光泽,心灵被“求生”抗争所遮蔽。如动物一样,基于与不断变化的环境抗争求生存。穷苦人是典型代表。

器物层次。说白了就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一切向钱看,是他们心性的最高追求,心灵被“金钱”所遮蔽。他们的心性指向是狭窄的,只有名利,没有其他。土豪是典型代表。

投机层次。这个层次的人,聪明勤奋,关于表演,热衷功名利禄,顺应潮流追求人生的社会价值。心性指向的最大特点,是擅长智慧,即具有看清世界、把玩时空的能力。他们的心灵,为放大扩展了的物欲——功名利禄所遮蔽。各界名流、主流群体、仁农工商科文得意者,是典型代表。

自我实现层次。这个层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人放在天地人的大维度上,追求尽可能的人生圆满。心性指向是“自明”,一切发自自心。“自明”不是“智慧”,区别在于智慧是对外的精明,而“自明”是对内的如实观照。自我实现的心性指向,是沉于灵魂的深处,圆满生命。他们把生命当成体验,心灵是光亮的很少有遮蔽,他们一直在担当生命的主角,从来不活在世俗的价值眼光之中。他们能做到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也能基本做到佛家讲的“空”“静”。宗教的大德高僧、知足常乐、身心健康的生者寿者,是典型代表。

众所周知,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三立”皆得的典型,在儒学中能与孔子、朱熹齐名,都得益于其心学“知行合一”的修炼。

知行合一的道理谁都懂,然而为什么知行合一的养分却是绝大部分人难以企求,千呼万唤出不来的呢?原因在于知行合一是个人精深的修为,最核心的是这种精深修为只有在心灵的深处、灵魂的深出才能出效果。如果把“知行合一”当成是化学反应的话,那么“心静”“心明”是反应的条件。犹如水的沸点温度(一般是100度,高海拔地区低一些)是水气化的条件一样,燃点温度是燃烧的条件一样。而我们今天很多人谈知行合一,只是在文字上玩概念,自以为是地显摆,他们的心沉不下来,对知行合一不是真心在求,只是玩文字游戏耍嘴皮子,怎么能得到知行合一的滋养呢!

知行合一的奥妙,尽在王阳明先生的一句话:“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很多人读这句话,只是浮在心的表层,入不了心底。问题不出在智商不够,而是出在观读时的心沉不下去,深入不够,对接不了其中滋养。其实,“真切笃实”“明觉精察”都是灵魂层次、深层心境的东西,只能用灵魂、深心去接纳。

在灵魂的层次,心灵的深处,知与行是一体两面,分不开的。王阳明的“知”,是“良知”,不是一般的用符号代表的知识。良知不是概念,是一种与天道同韵的体证,是一种觉知,由于心念总是动的,故“良知”是一种时时体验的动态的心念之于永恒不变的天道的动态呼应和接纳。而这个“调整”和“呼应”,就是“行”,不是“行”还能是什么呢?实际上,“知”——良知,不是死板板的文字概念,而是活的、动的调整呼应,是动态的体证与觉知。给这个基于与天道同韵的抓获良知的“调整”“呼应”拍个照片,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了。在心灵深处灵魂层次的上,知与行本是一件事的两个侧面,不可分的。当然,以一颗浮躁的心,是永远无法觉察其中奥妙的。

我对知行合一的体证和觉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我2003罹患鼻咽癌抗癌求生的努力修行中感悟出来的。抗癌求生,没有机会出错。于是在明白了抗癌的关键在于进行生命能量模式改变,接通身心与天地的链接,获得天地之力来充实生命力提高免疫力这个基本方向后,我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首先是从如何睡好觉开始做。心安理得不做乱梦的睡,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能量,又能在清静之中推动自己的身心韵律向天地韵律看齐,多多少少接收一些天地营养,在改变营养模式的进出渠道模式的同时,借天地之力充实生命力。要睡好觉,必须有好的睡姿,还要有清静的心。睡姿好调,然而清心太难。我试了成千上万种方法来清静入睡,有时成功了,有时没成功。成功了我也不知为什么成功,失败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失败。哪儿做对了,哪儿做得不对,不得所以。我先期经常做的功课是每天晚上倾听着自己的呼吸,零距离贴近生命的气息(呼吸是最容易接近的生命气息),时时考察自己到底是在真爱生命真想获得天地之力,还是在瞎折腾。时间长了我发现引起呼吸不自然、不均匀、不顺畅的原因是来自心的杂念妄念干扰,于是,我把抗癌求生的功课调整到清心去念上。然而非常难,清心这个东西,你越想做,越不成。有天晚上我开着窗子睡,正要睡着时一阵风从窗子外吹来,把几本放在书架上的书吹落下来,把桌子上的瓷杯打翻到地上,摔碎了。由于怕家人不知道第二天踩着了伤人,我起来料理。这个紫沙杯陪了我多年,捡着碎瓷片心生怜悯,眼睛有点发热,内心冒出这样个念头“杯子,你摔碎了,痛吗?”捡完后我把口袋往厨房垃圾桶里轻轻一放,轻脚轻手往寝室走,夫人不知怎么的醒了,问我在干嘛,我说风把茶杯吹落摔坏了。夫人起床给我倒了杯水,看到我的表情有点难过,顺口说了句,碎了就碎了,杯子又不会痛。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道破了我为什么老是心生杂念妄念的天机。把自己当一个杯子,一把泥土,一块石头,不就没有杂念了吗。于是乎,我上床睡觉时,把自己当成天上的一团星去,一个星系,一个小宇宙,把细胞当成星星,这种无有人间社会任何气息的氛围,能非常有效地让自己安静下来。即使有些心绪产生,但这种大氛围下的心绪因不沾人间烟火味而显得无色无味,没有心灵的刺激。这次觉悟,让我睡觉时会变成一个无想无念的婴儿,安危入睡。睡觉中很少做烦恼的梦。

总结我的抗癌求生,一个最大的心得就是我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基本的知行合一。我知道了抗癌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犹如是天道。保持在睡觉时符合这个原理的自觉调整与呼应的努力,是良知的抓获。其中的在心灵深处对生命的敬畏及其基础之上的求生渴望、生命大爱、倾听呼吸、保持呼吸自然均匀通畅的努力、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应对、对睡觉情境的反复尝试调整总结等,既是良知的抓获,也是行动的努力。过程你分不出什么是知,什么是行。这种知行同体同过程的努力,让我在追求天地之力的努力过程中,有利的方面逐渐积累,不利的方面不断被排除更新,终于实实在在多多少少获得了天地的能量来充实我的生命力,让我起死回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实际的知行合一救了我的命。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想得到知行合一的营养来提升自己,圆满人生,必需在灵魂的层次、心灵的深处去努力。如若心只是飘浮在心的表层,是万万得不到知行合一的滋养的。

在灵魂的层次和心灵的深处,知行合一是最完美的人生修炼途径。在我的心中:

知行合一,是最最有效的自我提升;

知行合一,是天人相宜的链接通道;

知行合一,是自动完美的纠错机器;

知行合一,是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

知行合一,是心灵深处的灵魂工程!

联系我们:13439028853

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日,9:00~18:00

Copyright@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550081

主      办: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  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海办事处  贵州省博士协会

协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5栋12楼

京ICP备2021017892号-1

Powered by 京黔互连 ©2008-2024  jqli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