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4-04-28  李进     9537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肖进源

                   (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一、贵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意义

    (一) 是促进我省旅游业提质增效的需要

    发展旅游业涉及面广、影响大,促进我省旅游业提质增效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当前,我省的传统旅游业主要以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为发展方向,二者结合的紧密程度还较低。贵州有着丰富绚丽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生态与文化密不可分,生态旅游中一般含有文化因素,优美的生态环境,就反映着生态文化;文化旅游,也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背景,反映着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是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辨证结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能准确反映贵州旅游特色,让旅游具有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双重品位,有利于提升贵州旅游业的品位和吸引力。

    从生态人文旅游的方式来看,它可以集自然风光游、文物古迹游、民族文化游、科考探险游等于一体;从生态文化旅游的参与者来说,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收入丰厚稳定,旅游档次的定位也相对较高,以满足高品位旅游群体为主,但同时也可兼顾时尚性、大众化旅游者。因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能有效促进旅游业朝着旅游享受高品位化、旅游线路精品化、旅游服务高档化、旅游发展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为贵州旅游业的提质增效和长远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 是推动我省民族地区振兴和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需要

    我省地处祖国的西南部,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一定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完整地区在贵州是三位一体的。近年来,贵州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贫困人口数量不断下降,但贫困问题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扶贫开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究其原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贫困山区发展的最大障碍。但同时贫困地区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即:自然景观受人类经济活动干扰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着较大的旅游经济潜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便是一条可行的扶贫之路。旅游业是一个辐射面十分广泛的产业,它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如服务业、民俗表演、民族手工艺品生产等,解决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和收入来源问题。我省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合理开发和合理运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态文化旅游扶贫模式,使各民族村村寨寨的历史文化买点、山山水水的民俗风情都成为振兴民族地区、富裕少数民族的经济优势,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经济之火,燃起民族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之源。

   (三)是我省原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

    我省有着种类丰富、绚丽多彩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美丽、珍贵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即原生态系统。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频繁,原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着逐步丧失的危险。保护原生态系统十分紧迫。除自然保护区外,还有着许多分散的原生态区域,其生态系统亟需得到保护。但是纯粹的、静态的、封闭的保护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的,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必须是动态的并与发展结合起来,原生态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可以作为一个好的保护方式,以发展促保护。这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其一,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完全不为人类所涉足的地方已很少。原生态区域不等同于自然保护核心区,其保护缺乏必需的资金和制度保障,依靠禁止人类进入来降低影响是不太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要保护这些分散的原生态系统,就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保护路子,在发展中开展保护。其二,贵州原生态区域点多、面广,多数处于少数民族生活和居住的地方,这里虽然受外界影响不是很大,但当地老百姓由于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等原因,对原生态系统的破坏还是相当严重的。例如,生活中图方便,随意砍伐较珍贵的树木做饭用柴,或是为了获取一些很小的经济利益,而猎杀珍禽异兽,等等。这一方面是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原生态系统的价值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因此,保护必须要与当地的发展相统一。其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就是要将原生态系统区域的完整性、和谐性展示给旅游者,给他们以完美的感官享受和心灵感悟,同时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其生活环境的珍贵价值,并以此来促进他们由不自觉的破坏到自觉的保护的质的飞跃。

    (四) 是弘扬和保护我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需要

   我省各民族文化系统网格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各民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催生了洋洋大观的民族多样性。然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正如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有着自身的脆弱性,如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传统文化传递的途径主要是口述。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生存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特征正面临逐步丧失和消亡的威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可以使我省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以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会刺激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使一些失传的文化复活;二是民族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促使他们重视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文化价值,从价值观到外化的行为规范上以遵循本民族传统为荣,促进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五)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天人相宜”的传统哲学理念,适应现代人回归自然要求的需要

   “天人相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理念,它要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遵循共同的基本法则,使自然与社会结为互惠的和谐关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用于休闲旅游的时间更加充裕,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天人相宜”辩证思想的理解更为深刻,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情怀油然而生,这种感悟不仅在中国有着普遍性,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们都有着同样的感觉。毫无疑问,“天人相宜”这一传统思想正是目前我国生态文化旅游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哲学基础之一,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正成为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需求的重要方式。

    贵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就是要把自然生态旅游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融于一体,以自然景观为形式,以古朴的民族文化为魂,打造符合贵州实际和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形式。首先,它能完整展示天、人、社会共生共存、水乳交融的和谐之美。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位于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地区,这里除具有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还具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古朴的民风民俗。这些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联系密切的文化与风俗体现出的人文生态之美和自然生态之美交相辉映,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宜”的传统理念。其次,充分满足旅游者感受自然、体验文化的需要。贵州各个少数民族因地理空间上的隔离,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异质性会对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心灵享受。由此可见,贵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能适应现代人的旅游需求。

    二、云南、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比较

  (一)生态文化旅游类型

  从生态文化旅游看,云南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拥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而贵州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使贵州成为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地点80余处,观音洞旧石器遗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贵州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和迷人的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体育、民族服饰、古朴的村寨等,蕴藏着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奥秘,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从自然生态文化旅游看,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也具备较好的自然生态、地质地貌和动植物景观优势。而贵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同时还有丹霞地貌和非喀斯特地貌等,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贵州的美丽与神奇。

(二)生态文化旅游级别与数量

  无论从旅游景区级别还是旅游景点数量看,云南都比贵州略胜一筹。据最新数据显示,贵州现有5A级旅游区3个,4A级32个,而云南省共有5A级旅游区5个,4A级40个。相比而言,云南的5A和4A级旅游区比贵州领先。

(三)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比较

    一是地方特色打造差异。云南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中,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有机结合,无论是以滇西北大理、丽江为中心的香格里拉之旅,还是滇西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或是滇东的喀斯特地质奇观,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贵州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许多生态文化旅游处于较低水平开发状态,如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二是民族旅游产品开发深度差异。云南在楚雄市郊兴建的集民族文化研究、艺术交流及风情展演等为一体的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建造了独特的彝族民居建筑、山水园林景观、巨型浮雕群,形成了主题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而贵州三自治州本已具备较好的民族旅游开发条件,开展了十多年的民族风情节,但仍以观光为主体,产品形式缺乏创新,文化传播缺乏载体,没有挖掘出更深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是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差异。云南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众多高原湖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内陆湖滨型、温泉度假型及科考科普型等旅游产品。而贵州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起点低、力度小,目前的一大亮点仅是乡村旅游。例如我省的百里杜鹃景区,既可为游客提供赏花、买花、观花等旅游活动场所,又能使游客体会花文化的内涵,成了城镇居民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极大的拉动了贵州国内旅游收入。

   四是宣传促销差异。云南大力投入宣传促销,通过举办旅游交易会、旅游节庆活动、世博会、博览会等机会,走出国门,扩大了云南旅游在海内外的影响。同时,云南电视旅游宣传主题突出,“旅游大省”的形象深入人心。而贵州旅游宣传促销方式较为单一,且多是针对黄果树、梵净山之类重要景区,未形成链条规模效应。

三、我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总体构想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旅游量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质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旅游资源保护的任务更加严峻。当今世界从单纯的观光型旅游向观光度假型,追求消闲、刺激、参与性强的旅游形式的变化时尚,在重视自然景观开发,突出贵州旖旎的自然风光特色的同时,加大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突出贵州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努力提高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大力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促进贵州旅游产业在“十三五”期间跃上新的台阶.

(一)总体要求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两条主线,通过旅游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原生性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结合,扩大旅游内涵,有力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促进全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与国际接轨。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作好生态文化旅游规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科学性、权威性,指导市场提高景区规划的创意水平;景区的建设、管理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切市场运作都要以规划为依据,规划实施主体是企业,既要防止包办,又要杜绝盲目开发。

    ——保护为先,适度开发,永续利用。保护为先,着重作好我省生态文化旅游的资源独特性、稀缺性、文化性、不可再生性的保护,注意开发的尺度,防止开发过度化、游乐场化,破坏生态文化旅游的完整性和品位,以确保旅游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突出特色,重点突破,逐步推进。根据旅游景点的历史渊源、自然因素、目前条件,科学合理评价资源和市场状况,将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树立建设精品的理念,高起点、高品位地开发和组合设计旅游产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逐步推进,开展具有休闲性、参与性和"新、奇、险、特"的旅游活动,宁缺毋滥。

    ——以人为本,重在参与,带动发展。由于实施生态文化旅游的区域都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因此,要重视引导当地群众参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参与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反过来促进旅游资源和优秀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三)发展路径

——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现旅游文化资源有效、良好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型升级、生态立省”,以“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为主线,立足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强力推进,重点突破,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转方式、调结构、抓项目、惠民生。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性项目的支持和培育,市场运作,实现旅游文化资源合理配置。

——勇于创新,深化改革,理顺各种关系,大力发展我省特色旅游文化。针对现有资源,摸底排查,充分了解家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对于知名度高的景区,重点、深度、超前开发;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科技、动漫、三维、网络等实现模拟跨越;宣传创新,锁定目标客流群,采用央视上空,地面配合,微信、微电影,大型活动,地方节庆等各种方式、各种组合,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进行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同时,理顺各种关系,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生态旅游文化。

——管理到位,组建我省旅游航空母舰。应以旅游文化为主,以游客消费诉求为对象,强化旅游管理部门职能和队伍建设,组建一支懂管理会服务的能工巧匠。在对旅游企业权属明晰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要求,满足旅游高消费对奢侈品的需求。组建我省旅游航空母舰,抵御风险,实现快速发展。

——做好做精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做好整体市场推广。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需要游客的消费认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以4A标准为要求,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在做好做精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之时,彰显我省文化的特色,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根据需要,政府和旅游企业可设立我省旅游发展基金,实现内部融资、借贷等关系,培育、支持旅游企业积极发展。同时,实行土地、财政、税务等优惠招商引资政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不断提高我省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西部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中心。把我省作为一个整体生态休闲文化景区去打造,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去管理、去营销、去服务。生态旅游文化的本质和节点就是休闲放松。要大思想、大规划、大手笔、大策划、大市场,起点高,思路新,运用专门的机构来做,不断提升我省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硬件环境和服务质量。

(四)发展布局

     抓住我省资源独特性、文化承接性、产品互补性及市场关联性等特点,在全省实施一大旅游系统工程(9949)和一串串旅游珍珠项链圈”。

一大旅游系统工程(9949):立足于我省的区位特点和区内旅游资源秉赋,重点抓好9949工程,即“九大绝品(镇宁黄果树瀑布和龙宫,黎平侗乡,都匀斗蓬山-剑江,遵义会议会址,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大小七孔和紫云格凸河,兴义马岭河峡谷,梵净山、铜仁九龙洞和镇远、施秉潕阳河,织金洞,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九个精品(乌江百里画廊,大方九洞天,天河潭,遵义娄山关,兴义万峰林,关岭、兴仁和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威宁草海,雷公山民族风情,施秉云台山和杉木河),四个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区(东线:以黎平侗乡,镇远、施秉潕阳河为中心的自然山水和历史名城相结合的旅游区;南线: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大小七孔,都匀斗蓬山为中心的喀斯特奇观和少数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旅游区、西南线:以黄果树瀑布和马岭河峡谷为中心的喀斯特山水奇观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区、北线:以遵义红色旅游和独特的丹霞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区);九大特色旅游产品(自然生态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观鸟旅游,夜郎文化、宗教文化和土司文化旅游,历史名城和古镇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体育健身和科普旅游)”的建设。

    一串串旅游珍珠项链圈:在上述九大绝品、九个精品、四个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区、九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中有效实施旅游景区景点珍珠项链工程,将旅游景区景点用高速公路串联起来,形成若干条旅游珍珠项链圈。在沿路景区景点联接的空白部位采取生态集中治理、连片治理和综合治理等方式,沿线建设生态自我修复区, 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成片栽种风景林和经济林、修梯田、建观光景点等,全力打造沿线水土保持工程与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共同发展的生态产业链。使其成为多彩贵州的生态画廊,形成以中国避暑之都贵阳为中心的若干个贵州独特的旅游经济圈、观光圈,生态圈、致富圈和幸福圈。

   (五)发展模式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采取生态文化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率先在贵州实施TPE模式。

    1、实行 TPE 模式的可行性。首先,贵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居全国前列,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先天优势。第二,贵州具有较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体系日趋完善,生态文化旅游总收入占 GDP 的20%左右,已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第三,生态文化旅游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生态文化旅游需求已经成为普遍性消费需求,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就是抓住了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 1——2万美元的水平,生态文化旅游消费层次提高,出省出境生态文化旅游消费增加,贵州优质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能够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市场转移。第四,贵州有政府主导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经验。贵州首创了以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标志的政府主导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又在探索生态文化旅游规划统筹的政府专业化管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模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助于深入进行生态文化旅游体制探索和突破。

    2、实行TPE模式的必要性。第一,适度超前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是贵州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战略。依靠产业的自然演进只会使贵州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马太效应”加剧,贵州必须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在资本、技术、市场等竞争优势不具备的条件下,依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发挥生态文化旅游的产业牵引作用,利用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与经济的同步跨越。第二,国发2号文件将贵州定位: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机遇和基础。建设通道是途径,推进产业发展是根本。生态文化旅游是受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围绕交通枢纽抓生态文化旅游,与通道建设同步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成为贵州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之日,就是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大跨越之时!

    四、以创新促进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要实现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强省目标,不仅要实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量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质变”,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促进全行业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巨大潜能的充分释放,加速旅游市场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进程,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提高生态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以下一些条件应该是必备的:旅游法规完善,市场秩序良好,旅游市场国际化水平高,生态文化旅游融入全省整体经济中,生态文化旅游与其他经济行业和谐发展;旅游企业管理水平高,经营手段先进,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产品科技含量高,旅游服务质量好,游客满意度高,社会经济效益好。除此之外,建议实施以下九个创新。

     (一)创新发展观念

     加快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全新的旅游资源观、旅游产品观、旅游市场观、旅游开发观、旅游投入观和旅游发展观,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科技创新;强化改革意识、生态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走区域合作、资源整合、品牌营销的发展路子;实施国际化视野、市场化运作和媒体化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支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全面构建生态文化旅游运行的微观基础,大力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逐步形成完善的行业管理体系,促进旅游立法体系化、旅游执法权威化、宏观管理体制化、行业管理现代化、旅游产品系列化、旅游促销网络化、旅游质量标准化和生态文化旅游运作有序化。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五转变”、“五到位”:即旅游产品由量转质,质与量到位;旅游景点开发由点转面,点与面到位;旅游行业建设由硬转软,软与硬到位;旅游市场开拓由外转内,内与外到位;旅游景区管理由行政区管理转向景区管理,政府主导与景区管理到位。

     加快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必须加快国际化进程,尽快实现国内旅游市场与国际旅游市场全方位、整体性的接轨,即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接轨;在转变企业机制上接轨;在服务管理规范上接轨。为此,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建和发展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从整体上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增强区域化经营的省内基础;二是进行旅行社区域化发展试点,坚持扶持与保护并重的政府战略导向,正确处理区域化经营的旅游企业集团要求的“市场准入”、“营运自由”与保护我省旅游企业的辩证关系,既不断扩大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又强化对我省国有大型旅游企业的支持。通过一定的法规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对进入我省的境外旅游企业进行积极的指导,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三是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加强与境外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参与国际酒店网络化运作或到海外开设旅行社、旅游饭店和其他旅游经营项目,拓展国际市场。

    加快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必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即政府主导规划、主导建设、主导运作、主导投融资,而不是“政府主宰”、“政府主财”、“政府主干”、“政府包揽”,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机结合。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宏观发展的调控作用、法令法规实施的监控作用、旅游投融资的引导作用和旅游促销的组织协调作用,为生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创造一个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即无障碍体系、标准化体系、诚信经营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更加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创新发展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改变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遵循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贵州的生态文化旅游。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按照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的思路,来有效促进贵州生态文化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创新管理体制

     “大旅游”、“大市场”,必须实施全方位的、权威性的“大管理”,将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实现统筹规划,把生态文化旅游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与相关行业的深度结合,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各方和谐、左右顺畅、内外衔接的旅游发展格局,有效解决旅游管理中出现的“重叠”与“真空”问题。旅游景区应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全方位”多维合作和“立体型”“动态形”系统协调的管理体制,促进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在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统一,实现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景区内部之间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最佳利用,全面提升贵州旅游产品的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区域优势度,加速全省各精品景区和黄金线路的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和优势叠加,获取区域旅游生产力的乘数效应。

     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推进旅游工作标准化,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娱乐购物场所等各类旅游单位和个人的经营服务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大市场,保障全省大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创新企业制度

    旅游企业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全球化、旅游营销网络化的发展,必须以资产重组为契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内容,以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为着力点,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与建设,进行股份合作制、员工持股制、股权激励制等试点,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金收购等形式,进入旅游行业,通过强强联合、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等方式,实现跨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联合,组建各类综合性和专业化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促进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品牌优势和中心带动作用,提高旅游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对外拓展力,增强旅游企业与国际大型旅游企业的对接能力。

(五)创新营销手段

在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和旅游需求日益复杂化、高质化的今天,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运用网络技术,实施网络营销,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完善各类旅游预订服务,健全信息调查制度和旅游预报制度,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及时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动态,提供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准确的定位,快捷无误地运行,提高竞争能力,开拓旅游市场。实施网络营销,旅游企业可为旅游者提供便捷的区域化网络联系方式和高度透明的区域化、全天候的服务。可以利用网上广告、网上推销、网上咨询、网上市场调查,开展旅游商务活动,大幅度降低成本,让利于旅游者,增强旅游竞争力,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商机。

      (六)创新旅游科技

     旅游科技创新是旅游生产力要素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贵州旅游应该全面确立生态文化旅游与科技创新的耦合点,通过科技进步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旅游企业的优化组合和旅游媒介的便捷畅通,极大地提高生态文化旅游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自我适应和调整能力,促进与国内旅游市场与国际旅游市场的顺利接轨、自然过渡和健康运作。

     高科技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旅游企业服务设施的智能化、自动化、特色化和营销的网络化、品牌化,扩大游客的娱乐空间和行为自由度,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新型旅游产品市场的成长,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规模的加速扩展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快速重组,实现生态文化旅游向科技型、质量型和效益型方向发展。

(七)创新工作手段

一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宏观管理能力上有所作为和创新。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加大舆论和社会的监督力度,营造文明、诚信的行业形象。建立完善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培育旅游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扶持重点、打造精品、营造环境等方面加强宏观引导的政策,在加强体制机制改革、解放旅游生产力上有所作为和创新。积极推进景区、景点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引进先进管理方式对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结构和方式进行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政企分开、股份制改造、竞拍以及推广旅游景区特许经营制、建立特许经营公司等多种途径将景区、景点改造成为规范的现代企业。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抓好旅游人才建设,重点加强导游和其它生态文化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素质,规范管理,确保能为游客提供规范化、人本化的服务。

     (八)创新工作方法

一是在处理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上实施科学统筹法。绝不能脱离客观条件盲目追求个别高指标,更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解决矛盾的统筹上,善于抓纲突重点,牵住关系全局的“牛鼻子”。二是在凝聚产业发展力量、形成合力上采取协作联合法。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地区间的相关单位,横向、纵向的,无论从产业和产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旅游市场执法,还是开展旅游经营等环节,都要把大联合、大协作的理念贯穿始终。三是在抓要素市场和基层建设上采取强化基础法。加大旅游交通建设力度,将主要旅游景点与骨干公路网相连。把旅游厕所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九)创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以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为平台,创新试行TPE模式。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引入经济园区概念和机制,选择我省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发展较为成熟的安顺市的黄果树、荔波、梵净山或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主体产业的地区,如在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创新区。在创新区内按照我省编制通过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思路,确定一个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发动政府、企业、居民三个主体参与;规划建设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生态文化旅游城镇、生态文化旅游通道三个环节;着重抓好生态文化旅游形象、生态文化旅游功能、生态文化旅游机制三个方面工作,全方位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政府主导生态文化旅游供给,加大对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财政投入力度;政府作为生态文化旅游招商引资主体,引导企业投资创新区;改革投融资体制,制定土地、资金、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重建上,建立省市县共建试点尝试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的局部突破。在城镇、通道、景区、村落等建设项目中,引入生态重建与生态文化旅游概念和意识,统筹考虑生态重建与生态文化旅游功能,政府引导性投入配套资金,吸引社会投资者对生态重建与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投入。


 

联系我们:13439028853

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日,9:00~18:00

Copyright@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550081

主      办: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  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海办事处  贵州省博士协会

协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5栋12楼

京ICP备2021017892号-1

Powered by 京黔互连 ©2008-2024  jqli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