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贵州博士网资深心学专家抗疫期间为家长学生提供学育免费线上课程
大疫当前,许多家长和学生宅在家里不能上班上学,既担心疫情又无事可做,有些磨皮擦痒的不耐烦。为了配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工作部署,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决定在抗疫时期,免费为宅在家里的家长和学生提供培养学生深度成长的线上“学育课程”,每日一课。有意参与的家长和学生请关注“学育网”微信公众号,进行收看。
课程由学育理论开创人、著名独立学者、资深心学专家、灵性研究专家、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主席李从国博士提供。
贵州博士俱乐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小组
2020年2月11日
附:“学育”简介
关于“学育”:学育理论,是由李从国博士于公元2009年开创推出的育人成长创新学问,亦称“育人心学”,是王 阳明心学之于育人成长的应用。
育人成长有两只翅膀,一为教育,一为学育。两只翅膀一阴一阳、一心一灵、一虚一实、一内一外、一明一暗,推动育人成长。
——育人成长,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教育是成长的外因,那么什么是成长的内因呢?学育!对学生成长而言,如果说教育是阳光雨露由外而外的滋润的话,学育便是自力更生由内而外的勃发。只可惜人现实的育人体系,无论东西都只是停留在单极的教育上,还没有上升到教育与学育相得益彰的高度。开启学育,自发由内而外的成长,扭转人类素质下滑,全面提升民族素质的时代拐点。摘自李从国博士新著《学育论:学习其实很简单》。
在第一所学校出现之前,子女的社会化在家庭里完成,孩子跟着父母学习成长。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成长,社会对人口素质的专业化要求日益严格,同时家长的教导难以满足子女文化学习的要求,专业化的教育就产生了,原本只在皇家朝庭开设的课堂普及到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教导,称之“学育”,学校对孩子的专业知识传授,称之为“教育”。学育比教育还古老。在家庭的学育中,有一个文化知识传授之外的东西很重要,那就是亲子影响,即血脉至亲关系下父母对子女由于血脉相连灵魂纠缠所产生的上一代对下一代人格品质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种血脉纠缠的影响是血亲之外的任何力量无法取代的。这就决定了育人成长过程,是学校教育与家庭学育同时进行的双向过程,教育和学育是育人成长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存压力巨大难以抗拒,家长通常一股脑儿地把育人的现任推给学校,亲子影响化为乌有,学生的成长在“只有教育没有学育”的情景下,如失去了一只翅膀的小鸟在艰难飞行。
教育,是由学校和老师实施,依靠人的心理认知系统,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展开,以社会认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内容的外在灌输传授。教育是育人成长的主渠道,是一种阳光雨露浇灌的育人成长。 学育,是由家长和学生自发,依靠人的灵魂感应系统,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和学生内在自觉展开,以强化学生人格品性提升自我素质为内容的内在磨砺成长。教育是育人成长的催化剂,是一种自力更生奋斗的育人成长。
教育和学育都是为育人成长服务的,但是由于各自的起点、动力、通道、着眼点不同,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区别如下:
主体不同。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老师;学育的主体是家长和学生。
目标不同。教育的目标是社会需要,是培养社会所想要的人;学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性质不同。教育是阳光雨露的浇灌成长,学育是自力更生的磨砺勃发。
性向不同。教育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学育是由内而外的磨砺。
形式不同。教育是公共的行为,是社会事业;学育是私己的内观,是个人修为。
场境不同。教育是在心理层面的思想意识里,以师生互动交流的情境下展开;学育则是在灵性层面的灵感潜意识里,以学生内在反观的形式展开。
媒介不同。教育依靠学生的“心理认知系统”展开,学育依靠学生的“灵魂感应系统”展开。
考核不同。教育的考核指标是定量的学生的学习分数,学育的考核是指标是定性的学生的人格品质。
效果不同。教育的效果是积累知识技能,提高心智;学育的效果是提高学习能力,强化灵智。
作用不同。教育通达心理,学育净化灵魂。
教育是外在的阳光雨露,学育是内在的磨砺生发,教育和学育有机互动、和谐默契,共同推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是育人成长的最佳模式。然而今天的社会无论东方或是西方,都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包括素质教育在内都只注重教育而轻视学育,青少年育人成长模式严重扭曲,学生在严重的营养不全面、不充分中艰难成长,这就是当代人的素质不长反降的原因。
开启学育,高度关注学生内在成长,是提高育人成长质量和水平的模式创新。
学习强国,学育开道!强大自己,贡献天下!
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日,9:00~18:00
Copyright@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550081
主 办: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 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海办事处 贵州省博士协会
协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5栋12楼
京ICP备2021017892号-1
Powered by 京黔互连 ©2008-2024 jqlink.cn